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改革开放以来,首都基础教育走过不平凡的45年,经历了普及义务教育、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推进教育现代化、促进优质均衡发展等阶段,在课程、教学、评价、招生、办学等方面进行过一系列改革,学校面貌、教师水平、学生素质、课堂形态也都发生了质的可喜变化,首都基础教育质量在国内乃至国际位列前茅。本期《政协e事厅》邀请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钟祖荣教授,共同回顾首都基础教育发展历程,感受教育改革带来的深刻变化,展望2035实现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
1984年钟祖荣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教育事业,长期从事校长教师培训,也参与学校课程教学与管理改革试验与研究。在他看来,首都教育基于城市功能定位与资源禀赋以及教学改革的具体实践,形成了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北京模式。
谈及北京模式,钟祖荣和团队通过研究总结了6个特点。其中,在培养目标上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丰富学校课程体系,从思想品德、兴趣特长、身心健康等方面进行全面培养和综合评价;在教育资源上注重整合统筹,以“翱翔计划”为例,通过众多科技机构的参与,让学生走到科学家身边进行科学探索,培养了大批投身科学的人才;在教育改革的路径上注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在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统筹推进各项教育改革,同时校长老师们也充分发挥创造性,创造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北京市通过出版《北京教育丛书》等多种方式进行推广。
作为民盟界别的政协委员,钟祖荣积极参与北京市政协教育议题的调研。针对强国建设背景下教育改革发展,特别是创新人才培养,他建议要在全社会树立人才有多种类型、多种层次的多元人才观,教育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根据每个学生的优势和差异,创造多种环境和通道,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成长成才的土壤,设置多种评价标尺,社会也要重视各类人才的作用和价值,以形成人人成才、人人展才的局面。总之,教育要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智力和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