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业中关村建设
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文/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
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
“加快农业中关村建设,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是市政协2023年重点协商议题之一。今年5月至7月,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邀请部分民主党派、专家学者和涉农区政协,围绕这一议题开展专题调查研究。为全面了解农业中关村建设情况,提出科学合理的意见建议,调研组编辑整理相关政策文件提供给调研组成员学习;召开情况通报会,邀请市人才工作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财政局等7个部门通报情况;赴陕西、山东调研,与两省14个政府部门进行了沟通交流,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累计深入科技园区、科研单位、入驻企业等20多家、30多个点位,召开10多场情况沟通会;参与调研的委员、民主党派成员、专家学者达到200余人次。其间,魏小东主席带队深入平谷区基层一线调研,组织召开专题会研究工作并提出重要指导意见。
调研组坚持问题导向,从当前农业中关村建设亟须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入手,对标农业科技创新世界先进标准、前沿水平,分析在解决“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提升农业科技原始创新能力、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源头供给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弱项,围绕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加快培育高精尖产业、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速高科技成果转化、完善联农带农机制等方面进行重点调研。调研组认为,当前农业中关村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距离服务国家、北京市重大战略,引领全国农业科技创新仍有较大差距,应在完善科技管理体制、生产要素优化配置、财政金融支持、高端人才引进培养、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着力实现“加快农业中关村建设,打造国家级农业科技创新高地”的目标。
7月28日,市政协围绕“加快农业中关村建设,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召开专题协商会。8位委员围绕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港、金融助力农业中关村建设、改善农业科研生态等主题作会议发言。委员们建议,建设农业中关村,必须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前沿,聚焦农业科技创新发展需求,着力推进农业核心技术攻关。调研组提出,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创新要素聚集。一是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加大市级财政资金统筹和支持力度,推进核心区道路交通、水电气热等重大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满足研发创新、创业孵化、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实现产城融合、生态绿色、宜居宜业。二是落实企业激励机制。对关键核心技术进行重点攻关,并对入驻企业申报科技项目开通直报通道。增加农业中关村职称申报推荐渠道,以成果转化与推广为导向针对入驻企业量身定制职称评审标准。三是优化人才引进政策。针对外籍高层次人才,实施更加便利的出入境政策,探索建立技术入股市场协议机制等试点,推动创新活动合法收入汇出便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