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龙网讯 (记者蔡健雅 陈健男)2023年,来自文艺界的市政协委员、北京厂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文化资产服务管理专员杜彦锋曾在市政协会议上提出有关加强北京历史建筑管理保护的提案。随着履职、调研不断深入,杜彦锋也持续关注着北京文物“活化”利用工作的进展。
杜彦锋对西城区的文物“活化”成果如数家珍,重张开业不久的湖广会馆就是其中的代表。
“湖广会馆通过沉浸式驻场演出,探索了会馆和戏曲融合的新形式,观众将跟随戏中人的脚步,游历湖广会馆,感悟它的历史文脉及其独有的戏曲风韵。”
杜彦锋表示,过去北京有数百家会馆,现在仅存几十家,但会馆是北京城市发展的亲历者,也是古都文化开放融合、生生不息的见证者。自2021年北京市提出打造“会馆有戏”的文化品牌,许多会馆逐步实现修缮、升级、重新开放,以保留城市文化记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除了湖广会馆之外,前些日子我们还去调研了正乙祠、颜料会馆,这些都是非常难得的,保存比较完好的老北京历史建筑,也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地。”
持续挖掘会馆资源,同时拓展会馆利用空间。他建议老北京胡同文化保护也应注重文物“活化”利用。“北京中轴线附近有许多会馆、名人旧居、老式四合院分布于胡同之中。在最大限度保持历史原貌的前提下,让传统文化能够活起来,通过升级改造让大家能够置身其中感受会馆或者古建筑本身的历史沉淀,这对文物保护会有很好的宣传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