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北京> 正文
2023年北京法院审结案件近90万件同比增9.7%
2024-01-24 01:36 新京报

来源标题:去年审结案件近90万件同比增9.7%

1月23日,在北京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寇昉作工作报告。

2023年,北京法院全年新收案件878247件,同比上升9.2%;审结案件899420件,同比上升9.7%;未结案件184194件,同比下降10.3%。聚焦首都功能,北京法院依法严惩危害国家安全犯罪,依法严惩杀人、抢劫、重伤害等严重暴力犯罪,审结此类案件650件,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审结涉黑恶犯罪一审案件19件。依法惩治侵犯个人信息、网络暴力等违法犯罪,审结相关案件305件,推动营造清朗网络空间。依法严惩贪污贿赂犯罪,审结职务犯罪案件402件,行贿犯罪案件71件。

2024年,北京法院将围绕维护首都安全稳定,依法惩处各类刑事犯罪,依法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风险。围绕服务经济建设中心任务,深化落实营商环境“北京服务”相关举措,加强产权司法保护,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围绕服务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完善落实三地司法协同机制。

优化营商环境

帮助1296家企业重返市场、回血再生

寇昉提到,2023年,北京法院秉持“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优化营商法治环境35项举措全部落地,法院负责的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6.0版改革方案中的10项任务全面完成。

报告介绍,北京法院坚持平等保护原则,加强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保护,审结相关案件9288件,坚决防止将经济纠纷作为犯罪处理,坚决防止超标的查封、扣押、冻结企业财产,通过信用修复证明帮助1296家企业重返市场、回血再生。精准服务对外开放,大力加强北京国际商事法庭、国际商事纠纷一站式多元解纷中心建设,审结涉外民商事案件2314件,涉外知识产权案件7433件,涉外仲裁司法审查案件79件,助力打造国际商事争端解决优选地。着力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风险,审结金融借款、私募信托、破产重整案件24093件,以法治方式化解债务风险,保障企业持续运营,稳住职工就业。

保护劳动者权益

下班后利用微信付出实质性劳动算加班

寇昉提到,2023年,北京法院聚焦劳动者权益保护,审结劳动争议案件41526件,依法保障快递小哥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针对网络时代“隐形加班”现象,将下班后利用微信付出实质性劳动依法认定为加班,保障劳动者“离线休息权”。

报告在附件中专门介绍了一起“隐形加班”案。劳动者李某起诉某公司向其支付2019年12月21日至2020年12月11日加班费等劳动报酬,李某主张的加班内容为下班后在微信或者钉钉等软件中与客户或者同事进行沟通交流付出的劳动,某公司则认为这不属于加班。

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审理后认为,李某在部分工作日下班时间及休息日利用社交媒体工作已经超出了简单沟通的范畴,该工作内容具有周期性和固定性的特点,有别于临时性、偶发性的一般沟通,体现了用人单位管理用工的特点,应当认定构成加班,据此判决某公司向李某支付加班费3万元。

该案是全国首例在裁判文书中明确“隐形加班”问题的案件,创造性地提出“提供工作实质性”原则和“占用时间明显性”原则作为对“隐形加班”问题的认定标准,顺应了数字时代劳动形态的变化趋势,切实保护了劳动者合法权益,入选“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3年度十大案件”候选案例。

保护知识产权

全国首例AI生成图片著作权案写入报告

寇昉提到,2023年,北京法院紧扣科技自立自强,依法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适用惩罚性赔偿的案件增长150%。紧扣数字经济发展新需求,依法审理相关案件15794件,审结全国首例AI生成图片著作权案。

报告在附件中专门介绍了这起案件。李某使用某人工智能软件生成图片并发布于社交平台,刘某在其发布的文章中使用了涉案图片。李某认为刘某未经其许可使用涉案图片,且截去了自己的署名水印,严重侵害了其享有的署名权及信息网络传播权,诉至北京互联网法院。

北京互联网法院认定,李某在涉案图片生成过程中,通过设计提示词、设置参数的方式对生成图片的画面元素和画面布局进行具有个性化的选择和安排,能够体现出原告的独创性智力投入,享有涉案图片的著作权。刘某的行为侵害了署名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判决其赔礼道歉并赔偿原告经济损失500元。一审宣判后,双方均未上诉。

本案为全国首例AI生成图片著作权纠纷案,判决保护和强化“人”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对于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破解执行难题

探索新类型财产执行方式保障债权人胜诉权益

寇昉提到,2023年,北京法院用心用力破解群众反映突出的执行难题。千方百计查找被执行财产,在完善执行联动机制的基础上,全面建设财产线索接转中心,接收财产线索13895件,成功查控财产5346件。为解决被执行人无财产可供执行难题,将短视频平台财产性权益等新类型财产纳入执行范围。为解决被执行财产处置难问题,创新大宗财产分拆处置方式,大力推进司法网络拍卖,司法网拍财产2.3万件,成交金额209亿元,为当事人节约佣金7.3亿元。全年执行到位金额1262.5亿元,执行标的到位率提升6.6个百分点。

其中,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完成了全国首例强制执行数字人民币案。数字人民币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由指定运营机构参与运营,其应用场景已涵盖零售支付、薪资发放、普惠贷款、财政税收等个人消费与对公企业服务、政务服务场景,是数字经济时代下的新类型财产。

2023年10月,东城法院在一起合同纠纷案件执行中,对被执行人名下数字人民币钱包开立情况进行调查,并冻结了其在中国建设银行开立的数字人民币钱包。2023年12月,经充分协调沟通,中国建设银行协助法院划拨了被执行人名下数字人民币钱包内的余额。该案通过积极探索数字化新类型财产执行方式,切实保障了债权人的胜诉权益。

聚焦特殊群体

向超大社区上班族开放夜间法庭500余次

寇昉提到,2023年,北京法院聚焦特殊群体司法诉求,向残疾当事人敞开诉讼绿色通道,为受家暴威胁的妇女儿童签发人身安全保护令198份,向超大社区职住分离的上班族开放夜间法庭500余次,对401名身处困境的当事人提供司法救助金。

报告介绍,为有效解决首都超大型社区群众因职住分离导致的诉讼难问题,北京法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有针对性地优化人民法院司法服务供给,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北京法院夜间法庭试点工作开展的意见》,在房山、通州、昌平、大兴四家区法院相关人民法庭开展夜间法庭试点工作,针对案情简单、争议不大、数额小、争议内容与居住地生产生活相关的简单民事案件,利用下班后时间开展诉讼服务和活动,依法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取得良好成效,为创新首都城市治理探索了新路径。

责任编辑:张思宇(QX0007)作者:行海洋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关闭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