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琴司鼓奏皮黄,字正腔圆韵味香。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国粹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龙的传人”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龙年看龙戏,传统之美润人心。
在北京西长安街2号的国家大剧院,龙年春节,这里不仅可以看到名家名角名剧,还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场美丽的邂逅。
观众 陈霞:跟我们在电视机前看京剧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现场是活灵活现的,有那种力量感的那样一个艺术。
观众 焦翔宇:听到京胡的声音,听到演员字正腔圆的戏腔一出口的时候,好像自己心里边的这种文化的血脉、这种基因也被激发起来了一样。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 孙祥:我从2岁开始学习,我今年15岁,我学13年了,就是因为喜欢,因为热爱就要决定陪伴自己一生的东西。我真的在学校里不敢想,在剧场里演出,一直跟观众有距离,但在今天这么大的场合,我跟观众的距离骤然之间的缩短了,我真正感觉到观众对演员的爱是无比的大。
京剧梅派乾旦传人 巴特尔:在新的时代用新的方式去传播和传承京剧艺术,这也是我们作为一个新时代京剧演员的义务和责任。
龙年唱龙戏 画龙点睛
京剧曲目中龙随处可见,《龙凤呈祥》《龙凤配》《龙马姻缘》,龙与戏剧,传统文化相撞,激荡文脉精神传递。
龙年唱龙戏,吉祥喜庆。这出《龙凤呈祥》,讲的是三国时期的刘备,过江招亲成功的故事。这出大群戏主角多,“生、旦、净、丑”行当齐全,戏文精彩,气氛热闹,更是在这个甲辰龙年火爆各地剧团。
北京京剧院演员 李宏图:今年是龙年,在全国天津、上海、南京等城市几乎都演《龙凤呈祥》。寓意上来讲,龙凤呈祥,龙行天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国家大剧院龙年春节上演的《龙凤呈祥》,是由北京京剧院排演的一出经典剧目,台上正在表演的主角大多由剧院的90后担纲,国粹经典在代代传承中历久弥新。
观众 周芷伊:我其实是学西洋音乐的,起初是冲着这个剧名,龙年春节看《龙凤呈祥》非常应景,寓意很吉祥。看完之后这些百转千回的唱腔,服装上精美绝伦的图案以及戏文里古人的智慧,都让我赞叹不已。尤其是有一种作为龙的传人,穿越古今的情感被点燃的感觉。
观众 覃童鑫: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龙兴云吐雾、变幻莫测特点,像戏中刘备在面对危机和困难时,用智慧来见招拆招。龙作为我们的图腾,它不仅潜伏飞腾,还饱含大智慧。
戏曲表达年轻化,观众日趋年轻化,让中国传统文化焕发光彩。春节期间,大剧院的京剧演出开售后一票难求,截至目前6场大戏的剧票早已售罄。
京剧中有很多龙文化,在传统文化中龙是吉祥和尊贵的象征。以龙为名的剧目有四五十出,比如《龙凤呈祥》《画龙点睛》等。戏服上的龙更是千姿百态,有团龙纹、行龙纹等。演员上台后亮相的位置称为九龙口,由此可见,在国粹中处处彰显“有龙则灵”。
国家一级编剧 张永和:带龙字的剧目是生肖剧目当中最多的,充分展现了我们的民族文化、京剧文化、龙文化的丰富多彩。龙行天下、龙腾有风、龙行有雨,是非常刚劲的,龙的精神给中国人以精神层面的力量和风骨。
除了好戏连台,今年春节,国家大剧院还通过京剧快闪、京剧油画展、打造数字京剧等全新的创意文化活动,让观众沉浸式感受“国粹之美”。
观众 宋颖:传统戏曲我觉得其实它内核的主旨,这么多年都一直没变。像《贵妃醉酒》这种美的表达,像《锁麟囊》这种人世间的善良,包龙图劝嫂娘是对国家大义的这种支撑,所以我觉得它的内核到现在依然是通行的,从中了解咱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且了解京剧艺术。
观众 于凯霖:头一次见油画来表现京剧这种特殊的表现形式,这简直就是中西方文化的一次极致碰撞。
国家大剧院院长 王宁:龙代表一种创新突破的精神。国家大剧院在艺术创作方面,我们始终秉承开拓创新,以龙腾虎跃、鱼跃龙门的干劲闯劲,以刚健之姿勇攀艺术高峰。甲辰龙年,我们将复排多部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振奋“龙马精神”的精品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