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十次会议
大会发言摘登
7月30日,政协北京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召开第十次会议,传达学习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邀请中央宣讲团成员蔡昉作辅导报告。市政协常委们在分组讨论基础上,从深化经济、文化、医药卫生等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等方面交流学习感悟、提出建设性意见。8月5日起,我们将陆续刊发10位市政协常委的大会发言,供大家学习交流参考。
做改革的促进派和推动者
李成贵
北京市政协常委、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民盟中央常委、北京市委副主委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举行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既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具有继往开来的里程碑意义。现就学习全会精神,浅谈几点体会。
一是坚持自信自觉,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也是国家治理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全会提出,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作为民主党派成员,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高举改革开放旗帜,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大力弘扬与党同心、爱国为民、精诚合作、敬业奉献的多党合作优良传统,自觉与中国共产党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作为一名政协委员,要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准确把握人民政协性质定位,坚持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为应对当前严峻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以及中国式现代化前进道路的各种困难挑战贡献更多的真知灼见和思想智慧。
二是坚持高质量建言,推动首都乡村全面振兴。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对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近日,我们成功地进行了“以百千工程为抓手,开拓首都乡村振兴新局面”的重点协商议政。近年来,北京的乡村振兴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对标首善标准和先进地区,还存在差距。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深化改革、促进首都乡村全面振兴为履职主线,突出问题意识和目标导向,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协商中形成的共识,对调研形成的八个方面26条政策建议进行跟踪评估,并着力推动重点建议转化为重大政策和项目。我们调研了解到,目前存在大量小村弱村,推动北京村庄集并和人口集聚,对于充分利用乡村空间和土地资源,推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们近期将与市委和政府的相关部门再次沟通研究,力求能够推动这项具有巨大收益的工作。
三是坚持提升履职能力,追求效能最大化。新形势新任务对专委会工作和委员履职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特别是对议政建言的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标准。我们要把改革精神和创新意识贯穿于专委会工作之中,努力提高履职能力。更加注重专业理论学习,尽力帮助委员实现专门知识的超越、碎片信息的整合,帮助委员建构自我展示自我,引导和组织委员围绕市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深度调研,提出基于事实和逻辑的理性建议,而非拘泥一隅的感性呼吁,体现出学养和深度,强化针对性和实操性,力求做到不仅要说得对,还要说得新、说得深、说得实,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的优势和作用,为中国式现代化做出更大贡献。
改革是火与光。改革是不竭的动力源泉,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让我们以改革的精神和实效,为北京率先实现现代化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