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北京> 正文

课堂玩起“飞花令” 课后操控无人机 这些“宝藏课程”,孩子们都说好!

2024-09-23 14:58 北京晚报

来源标题:课堂玩起“飞花令” 课后操控无人机 这些“宝藏课程”,孩子们都说好!

课堂上竟能“打游戏”?没错!在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花园小学的无人机课上,学生们不仅能打“电子游戏”,还有机会试飞无人机。新学期开学后,不少学生惊喜地发现,学校里新增了许多好玩的“宝藏课程”——击剑、木工、魔术、扎染、掐丝珐琅……这让孩子们大呼过瘾。

首师大附属花园小学开设“节日课”,孩子们自制月饼和花灯。

课堂

玩飞花令 画中草药

教学出新激发学习兴趣

赵先生的儿子今年入读府学胡同小学一年级。第一天放学回到家,孩子兴奋地说:“上课太好玩了!”“数学课我们还玩了桃花朵朵开。”小学怎么像幼儿园一样,上课时还能做游戏?赵先生心生疑惑。开学一周后,他参加了家长会,解开了心里的疑问。

原来,“桃花朵朵开”是老师帮孩子们找数感,老师说到数字几,就由几个小朋友抱团,剩下来没能“成团”的同学会被淘汰。此刻,数字对于孩子来说,不只是书本上的阿拉伯数字,而是生活里真正的数学。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一句句带“花”字的诗句,在学生之间“接龙”。有时,四五名同学同时从座位上站起,争先恐后“抛”出自己熟悉的诗句。这不是《中国诗词大会》的比赛现场,而是一节普通的小学语文课。

今年秋季开学后,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花园小学五年级二班的第一节语文课就与众不同。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内容是“一花一鸟总关情”,老师特意利用语文课带着孩子们一起“玩”起了飞花令。家长崔女士告诉记者,孩子在课堂上意犹未尽,回家后又翻出唐诗宋词的书本,整个晚上边查找、边抄写,要在下一轮比赛中夺冠。“没想到电视上看到过的诗词大会还能搬进课堂,既激发了孩子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又锻炼了临场反应能力。”

在和平里第一小学,五年级学生王语茜拿到新学期课表后惊讶地发现,新开了一门“中草药课”,同学们可以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到不同的教室学习与中草药相关的知识,有的课程教大家如何种植草药,有的教大家怎么用中草药制作药膏,还有的教同学们如何利用天然中草药对织物进行扎染。从小爱好绘画的王语茜,兴致勃勃选择了中草药绘画课程。“老师带着我们用针管笔和彩色铅笔,绘制二十四节气适用的草药。”她对记者说。

课后

学变魔术 开无人机

“三点半”课程创意十足

“这学期,学校新开设了‘月壤计划’课,可以让孩子对月球土壤进行模拟改良实验。但是没抢上,太火了!”“掐丝珐琅课,也没抢着!”这是和平里第四小学课后“三点半”课程给王女士留下的遗憾。为了帮儿子抢到热门课程,她选课前特意上了闹钟,守在电脑前做好准备,虽然与“月壤计划”课、掐丝珐琅课失之交臂,但还是帮孩子幸运地抢到了心仪的智能硬件编程课。

“很多新开设的课都很有意思,我都想选!”育翔小学二年级学生施晓树在妈妈的“参谋”下,选择了科普魔术、体能等“三点半”课程。孩子的妈妈告诉记者,孩子性格有点内向,学习魔术不仅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能“练胆”,鼓励孩子勇敢站上舞台,大大方方展示自己。

低龄学生放学后“无人接管”等问题曾困扰不少家长,甚至被人们称为“三点半”难题。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新学期,不少学校推出的“三点半课堂”创意十足,课程迭代更新,一些热门课更是名额“秒光”。

“房间发现火情,立刻前往救援!”下午3时30分,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花园小学的电脑机房中,手握手柄的孩子们紧盯着电脑屏幕。随着火势等级逐渐上升,孩子们熟练地利用手中的遥控器解锁无人机,查看地图后立刻飞往着火点。瞄准着火点、投出灭火弹,看着屏幕中的火势渐渐减弱,屏息凝神的孩子们这才松了口气。

这可不是普通的电子游戏,而是花园小学新开设的“无人机课”。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课程不同于纯技术操作的无人机训练,而是设置了多种有任务驱动的实际情景,让孩子用“通关”的方式来完成救援、救火、侦察等一个个小任务,寓教于乐。课程一推出,立刻受到家长和孩子们的欢迎,没抢上课的家长甚至专门跑到学校询问,能否再加一个班。

下午放学了,花园小学潘庄校区一、二年级的孩子们兴冲冲往小礼堂跑去。“今天我们上击剑课!”孩子们利索地穿戴起护具,跟随击剑老师开始训练。“学校开设的击剑课是免费的,护具等装备也由学校提供,就是为了让孩子体验一下击剑的乐趣。”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花园小学教学副校长王显勇表示。

王显勇介绍,在本学期开学前,学校提前向老师发起了“三点半”课程征集令,有意愿的老师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自主申报课程。比如,学校有一名老师爱好木工,本学期特别开设了“木工课”,教孩子们如何制作简单的小型家具;有一名数学老师对中国传统数学感兴趣,就开设了“九章算术”课,带孩子们了解中国古代的数学瑰宝……所有的课程都并非一成不变,孩子们感兴趣的课程,下学期将予以保留,而一些热度不高的课程将被替换。

作业

测量操场 编写剧本

学以致用增强自信心

数学课学测量,孩子的作业是“量操场”;英语课学对话,孩子拖着爸爸演起了英文情景剧;语文课讲《史记》,孩子回家分角色写起了话剧剧本……除了课程内容花样翻新,课后作业也让人耳目一新。

放学后,和平里第一小学学生王语茜手里捏着四个纸正方体,摆弄来摆弄去。“怎么还不写作业?”面对家长的催促,她回答:“这就是我的数学作业!”

原来,当天的数学作业就是要用四个小正方体,制作活动日历。为了合理分配正方体的每一面来体现日历所需的全部要素,王语茜一次次尝试,最终安排了一个正方体表示星期,一个正方体表示月份,两个正方体表示日期,成功制作出了自己的专属活动日历。虽然足足花了一晚上的时间,但她一直非常专注,“这样的数学作业,我喜欢!”

在花园小学的操场上,几名手拿直尺的孩子比比画画,正在测量操场。这也是老师留的数学作业。一名学生告诉记者:“数学课上学习了测量,老师让我们用刚刚学过的知识思考一下,如何通过分区合理利用有限的操场,让每个年级的孩子都能获得充足的活动空间。”于是,孩子们课后三五成群地跑到操场,想办法测量操场面积,测量同学的臂展,统计全校学生的人数,算出人均所需活动面积,最终画出布点分配方案图交给老师。

“孩子的想法非常有意思。这学期,我们计划采纳孩子的方案,对操场的空间进行重新规划和利用。让孩子们能够直观看到,他们的研究成果是有用的,以此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王显勇表示。

理念

活动即课程 多学科融合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教育部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发布后,很多学校都结合各自的优势不断开发特色课程。其中,花园小学的做法得到学生家长的广泛认同。

王显勇告诉记者,近年来,学校通过“活动即课程”的理念来构建学校课程。比如,中秋节前,学校开设了“节日课”。有的班级直接在课堂上做起了月饼,有的班级用矿泉水瓶和彩纸制作灯笼,有的班级则由孩子们自制灯谜,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劳动课上,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课程内容,喜欢缝纫的可以自己设计并缝制衣服,喜欢木工的可以自己组装柜子,有的孩子用筷子搭建桥梁,有的孩子自制水果沙拉,让孩子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验劳动带来的欢乐。

学校还不断探索学科融合。例如,“小小植物学家”课就是将传统的科学课与数学课相融合。孩子们在科学课上种植凤仙花。而在数学课上,则通过每天记录凤仙花的生长数据,来学习统计知识。“这学期,我们计划开设节水课,将科学、语文等多学科融入这门新课程中。带孩子们走出校园实地考察节水设施和京城水系,走进高校实验室参观节水实验室,让孩子们分组设计节水方案,在校园内设置一处微型水循环生态系统,并参与后期的维护和管理,以此来增强孩子们的环保意识。”王显勇称,学校还将通过开发丰富的校本课程,侧重对孩子品德和能力的培养,真正达到育人的目标。 (记者 张楠

责任编辑:黄铎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关闭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