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北京> 正文

北京的美在于“度”

2024-12-23 15:18 北京网友说

来源标题:北京的美在于“度”

古今交汇处,北京正展现出现代化大都市的繁华璀璨。

前一段读《毛泽东自述》,里边有段毛主席刚来北京时的描写让我深有同感,久久难以释怀:“我自己在北京的生活条件很差,可是在另一方面,古都的景色是鲜艳又生动的……在公园里和故宫广场上,我却看到了北方的早春。当北海仍然结着冰的时候,我看到白梅花盛开……北京数不尽的树木引起了我的惊叹和赞美。”

作为一名“新北京人”,我也深深地喜爱着这里的一房一瓦、一草一木、一花一景。这座城市不仅承载了三千余年建城史和八百多年建都史的历史厚重,更加体现了75年来新中国的建设与发展,一代代北京人的努力拼搏与接续奋斗。

城市里的历史厚度

无论是“斯人已去”的金中都遗址,还是蔚为大观的故宫、天坛;不论是雄伟壮丽的长城,还是香火绵延的雍和宫,这座城市总是能让我感到庄严、神秘、厚重的历史韵味。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坚持老城保护与开发,贯彻“老城不能再拆了”的理念,将文物的妥善保护与资源的活化利用有机结合起来。

中轴线的成功申遗,离不开对沿线空间资源的保护与再利用。北大红楼、李大钊故居、京报馆等一批红色资源的挖掘、保护,更是对文物和历史最好的传承和阐释。

最喜欢的,还要数家门口正在顺利推进的法源寺文保区城市保护更新项目。以更新促保护,以保护谋更新,不仅让始建于唐朝的法源寺、众多老胡同和老会馆得以修缮保护,智慧停车、网红小店、“丁香诗会”更让历史街区焕发了新的活力。

在这里,古和今、居民与游客、传承与发展水乳交融。

城市里的人文温度

曾几何时,随着国际大都市的建设步伐,市民生活在钢筋水泥搭建的新丛林中,缺乏亲近自然的机会与闲暇。伴随城市更新模式的变化,一批“小而精”“小而美”的微更新项目更加注重个体的需求与体验。近年来,一些口袋公园的建设,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一般,点缀在高楼大厦间隙,让城市有了绿意和生机,便利了居民的活动与需求。北京的城市建设,凸显了“大”与“小”、“发展”与“留白”的辩证统一。

责任编辑:马剑(QZ0014)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关闭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