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群众声音、人民建议是最接地气的真知灼见,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才能让来自民间的金点子,化作城市治理的金钥匙。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通过办实事,不仅解决了群众的实际困难,还增强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联系,提升社会建设和治理水平,让大家笑容更多、心里更暖。
北京两会即将召开,北京日报客户端今起开设“我为群众办实事”专栏,讲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实事故事”。
作为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老旧社区,小南庄社区的停车难和充电难问题曾经让不少居民头疼不已。作为北京市人大代表,同时又是小南庄社区的党委书记,柳春英一直把居民的诉求记在心里,并通过各种渠道牵线搭桥,对接上了能提供帮助的企事业单位,曾经困扰居民的难题也因此迎刃而解。
错时共享 拓展车位五十多个
走进海淀区小南庄社区,可以看到,许多道路的路边都画着停车位白线。甚至还有些犄角旮旯的位置,只要是符合停车条件,又不影响居民的出行,也被施划成了停车位。
“我们社区的停车资源一直挺紧张的。”柳春英是北京市人大代表,也是小南庄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她介绍,社区里的停车位,还是2018年的时候由停车自管会组织施划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社区里的停车秩序,但在车位数量上,仍然很难满足居民们的停车需求。
如何能拓展停车资源?柳春英也想过不少办法。能否在社区周边增加一些价格优惠的路侧停车位?能否新建立体停车库?虽然想法是好的,但在和有关部门对接之后,因为条件有限,这些想法最终没能成为现实。
但机会总是来得十分凑巧,小南庄社区有很多党建共建单位,平时,社区和共建单位会开一些协调会。2022年底,在与共建单位亿德大厦的协调会上,柳春英谈到了社区停车位不够,居民下班后停车难的问题。大厦方面则表示,大厦的停车位也比较有限,员工在上班时经常会停不上车。
虽然两边的车位都不多,但居民和大厦员工停车的时间段正好是错开的,这不就给错时共享停车提供了机会吗?想到这里,社区和大厦一拍即合,大厦提供了一些车位,可以让社区居民下班后停车,而大厦的员工白天可以把车停到社区里。
有了这次的成功经验,两年多的时间,柳春英几乎把周围能联系到的大厦和政府机关都问了一个遍。其中,有的单位即使只能提供3个车位,柳春英也不想放过。目前,社区已经和5家单位达成了错时共享停车协议,总共获得了50多个停车位资源,让社区的停车难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
引进设备 电车充电很省事
关于“车”的难题还不止停车,小南庄社区的居民院大多建于20世纪8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用电靠的都是建楼时搭的临电,电容量很有限。现在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居民越来越多,但社区没法大批量安装充电桩,如何充电也成了车主们的一大困扰。
为了解决充电难问题,柳春英把情况反馈给了海淀街道,街道再与海淀区城管委联系,最终在多方共同努力之下,对接上了北京首钢城运公司,后者刚好研发了一款移动充电车,可以用在社区场景。2024年10月,小南庄社区引入了四台移动充电车。居民无需到现场,只需在微信群里预约充电时间,就会有专人推着充电车前来给新能源车充电,非常省事。费用方面,移动充电车的收费也比商业充电桩要便宜不少。
今年是柳春英扎根社区的第22个年头,类似停车难和充电难这样的民生难题,她已经数不清推动解决了多少件。关于如何才能更好地服务居民、解决居民的诉求,她也有一套自己的准则。
“首先要看老百姓反映的问题是不是依法依规的,是否是比较普遍的、覆盖面广的问题。”很多时候,一个民生问题会牵扯到多方的利益,需要把各方都纳入进来,探讨出一个能让大家都满意的解决办法。
有时想要解决一个问题,并非社区层面能独立做到的,还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这时,作为人大代表和社区书记的柳春英,就需要发挥出牵线搭桥的作用,通过各种渠道,去对接上有能力、有资源的企事业单位。
“像之前说的与党建共建单位开协调会,就是用在这个时候的。我们平时需要跟各家单位都建立好联系,这样在遇到问题之后,才知道应该找谁帮忙。”柳春英表示,在基层治理这件事上,需要通过“大家商量着办”的工作机制和“围着基层转”的各方资源,最终实现共建美好家园的目标。在一个社区解决了一个问题,还可以把经验推广到有类似问题的其他社区。大家共享智慧,社区的发展才能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