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
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
解读
北京已率先开展医疗等领域扩大开放试点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编制服务业扩大开放3.0方案。
北京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的重大开放举措。 2020年9月,国务院批准北京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截至2023年9月,北京市聚焦科技、电信、文化等现代服务业,实施120余项高含金量的试点举措,助力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三年时间,示范区累计吸收服务业外资457.5亿美元,占全国服务业吸引外资的11.2%。
2023年1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支持北京深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简称“示范区2.0方案”),赋予北京新的任务。记者从北京市商务局了解到,2024年,北京市推动示范区2.0版方案任务实施率达85.7%,用数字书写了一笔亮眼的“成绩单”:1-11月,全市新设外资企业同比增长1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自贸试验区实际使用外资占全市比重33.8%,占比较去年同期提高17.9个百分点;各区、经开区累计填报入库项目9033个,新增落地项目6220个,新增预计投入资金9722亿元。
北京还先行先试一批扩大开放举措。比如,在全国率先开展增值电信、医疗等领域扩大开放试点;发布全国首个场景化、字段级自贸试验区数据出境负面清单;发布全国首个国际职业资格认可目录;建设全国首个罕见病药品保障先行区;率先破局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
推动新一批标志性项目落地。国内首家新设外资全资控股子公司渣打证券在京开业;全球第二大信用卡组织境内法人机构万事网联、世界知名技术转移机构史太白中国总部相继落地;赛诺菲在京投产全国首个跨国药企生物制剂原料药项目;礼来、辉瑞等在京新设研发中心。
此外,北京还建成全国首个人工智能数据训练基地,落地全国首例人工智能领域监管沙盒;启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在全国率先实施进口药品通关抽样一体化工作模式;推出新一批京津冀自贸试验区“一地创新、三地互认”政策共享清单。新京报记者 陈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