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龙网讯(记者 蔡健雅 陈健男)在数字化浪潮席卷而来的当下,网络已深度融入青少年的学习与生活,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然而,伴随网络而来的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在2025年北京两会期间,北京市政协委员刘宁聚焦未成年人普法工作,提交了一份关于提升青少年网络安全防范意识的提案。刘宁强调,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携手共进,引导青少年正确运用网络,增强其网络安全意识,让网络真正成为助力青少年成长的有力工具。
刘宁向记者表示,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薄弱,在面对网络的诸多诱惑时,往往难以把控上网时间,极易陷入网络沉迷的泥沼。尽管网络平台已出台一系列规则和奖惩机制,致力于防治不良信息的传播,可不实的劣质广告、带有暴力倾向的弹窗或短视频仍屡禁不绝,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此外,部分家长对孩子的网络使用情况关注不足,当孩子以“查资料”“学习”为由,实则玩游戏、刷视频时,家长常常难以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约束。
基于此,刘宁建议,应加强家校合作,综合施策,强化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构建分层级、全覆盖的教育体系,根据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定制差异化的网络安全与健康上网课程。积极引导青少年培养多元兴趣爱好,帮助他们减少对网络游戏、短视频的过度依赖,从而摆脱沉迷网络的困扰。同时,加强对教师在教育、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专业培训,使教师能够及时察觉并妥善解决青少年在网络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通过家长会、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切实提高家长和学校对孩子健康用网的责任意识。对于沉迷网络且自控能力差的青少年,采取“一人一策”的精准帮扶方式,由家长和学校共同加强日常监督与辅导,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刘宁进一步指出,政府部门应加大对网络平台管控的立法、执法与监督力度。教育部门与网络安全主管部门需密切协作,制定青少年网络安全与健康保护指引,明确家庭、学校、社会在青少年网络保护中的职责,规范各方行为,凝聚起全方位的保护合力。
网络平台自身也应承担起社会责任,持续优化技术手段,对不良信息进行实时监测与精准过滤,进一步完善“青少年模式”的功能,为青少年打造一个纯净的网络环境。同时,健全网络安全奖惩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评级规则,对违法违规账号采取限时封禁或永久封禁等严厉措施,并将相关信息向社会及平台用户公示,以起到警示作用。
在执法与监督层面,刘宁建议要切实落实普法责任制,实现精准普法,加大对侵犯青少年网络权益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通过严格执法净化网络空间,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让他们能够在网络世界中安心学习、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