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9日至15日,第18个世界青光眼周如期而至,今年的主题聚焦“AI协同护航,共防青光眼盲”。“目前,全球青光眼患者有7000余万人,我国约有2600万名青光眼患者。然而,真正被诊断出来的患者仅占10%~20%。这意味着大量的青光眼患者尚未被及时发现,错失了早期治疗的最佳时机。”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主任王宁利指出,青光眼患者既不能盲目乐观,只因当下不痛不痒,看似毫无变化,就忽视病情;也不该盲目悲观,错误地认定自己已无药可救。要用科学、理性的态度面对,做到早知晓、早发现、早控制,如此才能更好地应对,掌握健康主动权。
“青光眼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急性青光眼,发病急,常伴有眼睛痛、头疼、看不清等症状,占患病人群的5%~10%;另一类为慢性青光眼,约占患病人群的90%,症状隐蔽,进展缓慢,患者视野逐渐变小,可能会在某一天突然看不见。”王宁利介绍,今年世界青光眼周主题中强调的“AI协同护航”,AI技术在青光眼领域的应用正不断拓展与深化。在诊断方面,通过对大量青光眼患者的眼底图像、眼压数据、视野检查结果等多维度信息进行深度学习,AI能够快速、精准地分析判断患者是否患有青光眼,以及病情的发展阶段。还可以利用AI算法对眼底图像进行分析,识别出早期青光眼患者视神经纤维层的细微变化,这大大提高了青光眼的早期诊断率。
“值得注意的是,儿童,乃至婴幼儿,也可发生青光眼,尽管发病率低,但危害大,有严重损伤视力或导致眼球丧失的可能。”王宁利提示,青少年儿童一旦发病后会出现眼胀、视物不清的情况,注意检查一下眼压,或眼底常规筛查,早防早治。
“尽管当下青光眼所致损伤不可逆转,但这不意味着它将永远如此。科技的迅猛发展,向来有着攻克诸多‘不可能’的实力。”王宁利指出,当下我们已然捕捉到青光眼可逆的曙光。在视神经领域,针对那些濒死的细胞,如今已掌握有效的救治手段;而面对已然凋亡的视神经细胞,干细胞治疗也已取得令人瞩目的积极成果。举例来说,科研人员在眼部探测到一类具备干细胞特性的细胞,借助特定技术,可将其诱导激活,使其分化为视网膜神经元,进而推动视神经的再生进程。不仅如此,基因编辑技术也为视神经的可逆性修复开辟了新路径,通过精准调控基因,有望重塑受损的视神经。与此同时,光遗传学、生物治疗、光化学以及光动力治疗等前沿疗法,同样蕴含着巨大潜力,极有可能为视神经逆转治疗注入全新活力,为青光眼患者带来重见清晰视界的希望。
王宁利呼吁,全社会要高度重视青光眼防治工作。公众要增强对青光眼的认知,尤其是具有高危因素的人群,如40岁以上人群、有青光眼家族史者、高度近视患者等,应定期进行眼科检查,包括眼压测量、眼底检查、视野检查等,其中,眼压测量是青光眼筛查的重要手段。眼底检查则能直观地观察视神经的形态变化,对于青光眼的诊断与病情评估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