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北京市全面优化营商环境 打造国际一流“北京服务”工作要点(2025年)》(简称工作要点)发布,其中提到“高水平构建更加自由便利的投资贸易环境”“重点打造经营主体活力迸发的市场环境”等,对此北京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李志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徐晨,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分别对工作要点中提到的重点内容进行解读。
高水平构建更加自由便利的投资贸易环境
新京报: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北京今年的营商环境工作,在这方面有哪些变化或提升?
徐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是建设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基本路径。今年,在市场环境、法治环境、政务环境全面优化的基础上,北京对标营商环境国际标杆“最佳实践”,明确提出“高水平构建更加自由便利的投资贸易环境”,在外商投资准入、外资落地保障、货物全链条通关、国际物流保障、数据跨境流动、综合保税区改革创新等方面推出了一批对接高水平国际经贸规则,对接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新评价体系指标的改革措施。特别是在推动服务业领域有序扩大开放、保障外资企业依法平等参与政府采购、国际商事仲裁、外国人来华工作等领域集成政府部门职能,提出了一批回应关切、务实管用、既有力度又有温度的改革举措,还提出了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试点等前沿性探索性试点政策。这些举措和特点,体现了从“市场准入”到“制度型开放”的优化逻辑,显示出以“北京服务”为主线对标国际顶尖标准的坚定决心。
激发数据要素活力
新京报:服务贸易额,尤其是数字服务、知识产权交易在北京及京津冀对外贸易中,占比在不断提升,背后是什么原因?
徐晨:当前,贸易便利化正经历从“流程优化”到“数字重构”的质变升级。传统“通关提速”阶段,通过单一窗口、提前报关等改革,货物通关时间已经大幅度压缩提效。据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我国跨境贸易指标是营商环境大类指标中提升效果最为明显的指标之一,但制度性成本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降低社会整体物流成本等宏观背景下仍有优化空间。“数字通关”时代,AI等新技术驱动国际贸易规则重构。“智慧海关”建设日新月异,我国贸易便利数字化创新,正通过“一带一路”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国际示范效应。
便利跨境贸易
新京报:2025年,北京在对外贸易方面,有哪些值得注意的重要举措?
徐晨:2025年,北京将开展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并实施促进航空口岸通关便利化若干措施,进一步提升首都口岸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完善中国(北京)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双枢纽”空港综合服务平台、跨境电商服务平台、智慧货运综合服务平台形成协同合力。这些措施有望提升北京航空口岸贸易便利化水平,进入国际口岸营商环境便利度领先行列。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在自贸试验区试点“数据白名单”制度,对跨境电商高频低风险数据实施“备案制”流动,这些措施很有可能在世行营商环境新评价体系试评估中成为国际代表性“最佳实践”。
强化要素保障有力的创新环境
新京报:土地、资金、人才等,是打造营商环境中,政府职能的重点领域,这些方面,今年有哪些新的做法?
李志起:在要素供给方面,今年北京实施了多项政策,可以说一套“组合拳”,在土地供给方面,完善产业用地弹性年限出让审核机制,对集成电路等长周期产业,降低企业初始投资压力。在金融服务方面,明确要求科技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增量扩面。在吸引和培育人才方面,提出要升级扩容《国际职业资格认可目录》,新增数字建筑师等新生职业认证,试点“产教评”技能生态链,推动高校、企业、认证机构联合培养紧缺人才。这些举措直击要素错配痛点,为创新生态注入“强心剂”。
强化司法保障能力
新京报:您如何看待法院建立企业涉诉信息澄清机制的必要性,您对建立该机制有哪些建议?
曾刚:法院建立企业涉诉信息澄清机制,显然十分必要。其意义在于优化司法与金融的联动,减少信息不对称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歧视。通过澄清涉诉信息,金融机构可更精准评估企业风险,避免因泛泛涉诉记录导致资源错配,同时能增强企业对司法环境的信心,进一步改善整体营商环境。
为建立该机制,建议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推进涉诉信息分类细化,明确案件类型、金额、责任认定等关键点;二是建立案件进展和结果的动态更新机制,确保信息实时准确;三是搭建司法与金融的信息共享平台,协同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使用;四是针对重大失误企业提供申诉或纠正渠道,保障公平性。在机制建设中,还需通过技术手段增强信息安全,避免泄露企业隐私。
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
新京报:市场公平是营商环境的根基,这方面新一年有何变化?
李志起:公平是基础,也是打造“阳光赛场”的前提,《工作要点》在维护公平竞争秩序方面,体现了立法先行、监管革新、案例震慑三方面的特点,在立法方面,推动制定《北京市促进市场公平竞争条例》,为破除地方保护、市场分割提供法律利器。配套出台《公平竞争审查指引》,可以明确政府采购、招投标等多类场景的审查标准,从源头遏制歧视性政策。在监管方面,修订《北京市评标专家库和评标专家管理办法》,完善异常低价甄别程序,防止“低价恶性竞争”扭曲市场秩序。此外还提出建立典型案例通报机制,定期曝光妨碍公平竞争行为,形成“查处一案、警示一片”的效应。这套“规则重塑+动态监督”的组合拳,为各类企业搭建起公平竞技的“标准跑道”。
持续优化市场准入制度
新京报:今年的《工作要点》,针对许多新兴领域如生命科技等制定了相关的政策,这些政策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李志起:2025年《工作要点》针对市场准入的“玻璃门”“弹簧门”问题,推出三剂“破壁良方”,比如在新业态准入方面,实现了多领域的破冰,包括明确在生命健康、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等领域“争取国家放宽市场准入试点”,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政策试验田。在准营便利升级方面,制定《合伙企业、个体工商户登记注册服务规范地方标准》,统一名称自主申报、经营范围勾选等操作规范,解决小微主体“反复跑、多次改”的痛点。在住所资源释放方面,修订住所登记管理政策,推广“标准化登记”模式,打通登记注册数据壁垒,为新业态提供更多承载空间。这些举措,从制度层面拆解准入隐形壁垒,让“非禁即入”原则真正落地生根。
提升产业营商环境
新京报:在过去,企业往往怯于和政府打交道,那么在服务性政府建设方面,北京有哪些可期待的做法?
李志起:今年的《工作要点》创新了三大服务机制,第一是场景驱动,要建立市区两级重点产业应用场景常态化发布机制,定期发布智能制造、绿色低碳等领域场景清单,推动技术供需精准对接。第二是园区提效,将制定《园区营商环境评价标准》,推广政务服务“免证办”和“一站式”服务,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有46项事项实现“零材料办理”。第三是痛点雷达,通过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建立“行业痛点雷达机制”,动态收集企业高频问题。这些创新的举措,有助于构建“需求导向型”服务体系,让政策资源精准流向产业创新最前沿。
深化金融精准滴灌
新京报:为何要明确“积极争取中央企业在京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加大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力度,具体应该怎么做?
董希淼: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技金融是金融“五篇大文章”的第一篇。科技型企业特点与需求与直接融资更适配。北京市应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推动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进一步加大支持和服务力度,推动更多“专精特新”科技型企业上市、发债;深化多层次股权市场发展,引导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基金等各类资本加大股权融资支持力度,投小、投早、投长期、投硬科技,提高科技创新和科技型企业直接融资比例,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提供澎湃不竭的金融动力。(记者 周怀宗 姜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