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各异的人形机器人,在展厅中展示各自的功能,窗外的大街上,无人驾驶汽车在车流中穿梭……
3月26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条普通的街道上,科幻一般的未来已经融入了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街上的行人仿佛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场景。
近日,北京市发布的《北京市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国际一流“北京服务”工作要点(2025年)》提出,“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在核心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市副中心等重点区域试点建设前沿技术、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示范标杆场景”,在不久的将来,如经开区这样的场景,将在更多的地方出现。
无人送货车,改变快递最后十公里
一辆小巧的无人快递车随着车流缓缓前行,不久之后,转入一条小路,在一座园区的门口,等待升降杆升起后进入了园区,穿过园区的小路,一直到目的地停下,遇到行人的时候会自动停车等待……
这不是电影里的场景,而是北京经开区的大街上人们司空见惯的一幕,无人快递车是一家新的企业研发生产的,这家企业从2018年成立至今,7年的时间里,他们研发的多种无人汽车已经在全国众多城市落地应用。
3月26日,无人车行驶在北京经开区的一条大街上。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走进该企业的展厅中,一面巨大的电视幕墙被分割成一个个小屏幕,每一个屏幕上都是一辆无人快递车运行的实时场景,这些实时场景来自四川成都、浙江杭州、安徽合肥、江苏泰州……通过遍布车身的摄像头和汽车内部的传输装置,将远在千里之外的行驶状况同步传送到位于北京的数据平台上。
“我们的无人车,车身上有12个摄像头,一个激光雷达,同时还可以通过智能算法随时处理行车途中的各种问题,作出符合交通规则且适合当时情况的判断,”该企业负责人杨锐说,“通过这些摄像头、雷达和智能算法,无人车可以在夜间、雾天等各种环境中正常行驶,也可以在小巷中、乡间路上行驶。”
杨锐介绍无人车的发展情况。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据悉,这些无人车中,最多的是快递运送汽车,它们身体小巧,和快递小哥的快递车大小相仿,几乎可以到达所有普通三轮快递车到达的地方。“我们研发之初,想要解决的就是快递运送最后十公里的问题,通过无人车将快递从分拣站点运送到社区,”杨锐说,“这为快递小哥节省了大量路上的时间,并且保障了安全,减少了道路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
众多政策为自动驾驶汽车商业化落地奠定基础
据介绍,该企业的无人汽车不仅可以运送快递,也可以运用在不同场景之中。如一款自动冰淇淋车,就曾在2024年举行的杭州亚运会上亮相,免费派送冰淇淋,无论是运动员还是观众,通过扫码就能领取冰淇淋。这款车还可以在坡度不超过25度的乡间路上行驶,也适用于各种景区景点、野外文化活动场所。
该企业总部位于北京经开区的一座园区中,这里也是研发中心,更是他们研发的无人汽车最早落地的地方,这得益于北京独有的政策服务。
在北京经开区,自动驾驶示范区已经从最初的几十平方公里扩大到数百平方公里,而根据经开区平原新城的规划,到2030年,预计覆盖面积将超过3000平方公里。
“这是一场没有参照的实验,我们做的是没有人做过的事情。那时候无人车刚刚出现,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办,假如上路,都不知道怎么管理。”杨锐说,“当时,北京市组织各个职能部门成立了专班,负责无人驾驶的协调、政策的探索和制定等。”
记者了解到,早在2022年,北京市就发布了《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乘用车无人化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实施细则》;2023年发布了《北京市无人配送车道路测试与商业示范管理办法(试行)》;2024年底,《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审议通过。
众多的政策为自动驾驶汽车的商业化落地奠定了基础,也使得北京成为自动驾驶汽车创新和研发的高地。“北京的经验为全国各地提供了经验和参考,我们的产品能够在不同城市落地应用,我们的无人快递车能够行走在不同城市的道路上,得益于北京的先行探索。”杨锐说。
“北京服务”不断升级,助力创新场景变成现实
在自动快递车穿梭于大街小巷的时候,同样位于经开区的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各种各样的人形机器人正在和熙熙攘攘的游客互动。
一个可以同步模仿人类表情的仿生人面前有一面电子屏幕,当游客站在屏幕前,摄像头就能够捕捉人脸,并将人脸上的各种表情同步到仿生人的脸上,无论是脸上的肌肉动作,还是嘴型变化,抑或是目光的移动,都能同步展现。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展出“一体化关节模组”。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天工”机器人则是这里的“明星”,它既能自然拟人地行走奔跑,又能稳定通过草地、沙地、丘陵、碎石、楼梯、斜坡等复杂环境,同时还实现了对人全身动作惟妙惟肖的模仿,能跳舞、会鞠躬,还能跟路人打招呼。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CGO王海华表示,作为首都,北京构建了全球领先的“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生态,这为北京的机器人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力量。比如在政策上,发布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为具身智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供指引。在支持措施上,通过筑基工程、机器人创新产品首试首用等方式,为具身智能企业提供“真金白银”的支持。在产业生态上,支持高校、企业联合攻关软硬件前沿技术,建设数据采集、中试验证、场景开放测试等创新平台,鼓励央国企率先开放应用场景,推动规模化落地应用。
王海华介绍北京多项政策助力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情况。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随着北京市营商环境的不断提升,“北京服务”也在不断升级和改革。《北京市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国际一流“北京服务”工作要点(2025年)》提出,今年北京将新增一批市级标杆型孵化器。围绕高精尖、未来产业,打造5个共性技术平台、8个概念验证平台。加快存量专利转化,加大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改革力度等。
更多的创新力量和创新场景正在变成现实,一点点改变着这座城市,未来正在提前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