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北京> 正文

京津冀观察:让创新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2025-04-05 06:13 北京日报

来源标题:让创新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来自2025中关村论坛“京津冀技术交易成果对接会”的消息显示,2024年京津冀三地技术合同成交额再创新高,达1.3万亿元。论坛现场,“京津冀技术市场协同创新联合体”正式成立。

来自2025中关村论坛“京津冀技术交易成果对接会”的消息显示,2024年京津冀三地技术合同成交额再创新高,达1.3万亿元。论坛现场,“京津冀技术市场协同创新联合体”正式成立。

科技创新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并非易事。就现实来看,一方面,一些高校院所手握大量知识产权、高价值成果,但不知如何转化;另一方面,大量企业需要核心技术,却找不到创新源头——“产学研”脱节、成果转化夹生等“两张皮”现象由来已久。在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产业变革走向深入的今天,如何打通堵点,跨越从学术到产业的鸿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课题。

破解痼疾,协同融合是关键。当下的高效创新机制,早已不是“产学研”的简单组合,而是政府推动、产业主导、人才支撑、科技引领、金融赋能、服务提升、应用牵引的多维协同。京津冀科创金融人才资源集聚,工业制造门类齐全,应用场景丰富多元,消费市场容量广阔……利用好资源禀赋,可以很好走出一条“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的错位发展之路。当务之急,就是进一步做好协同文章。比如,贯通上下游、优化整合资源培育起产业集群,建立各层级的技术交易合作常态化协同机制,推动各种监管政策标准的互认等等。目前,通过“政产学研金介用”的协同合作,京津冀汽车产业实现产值已超过8400亿元,成为三地制造业的“首位产业”。

继续优化完善创新机制,是京津冀的使命所在、发展所需。如果京津冀能够由“硬”到“软”完善建立企业间、行业间、产学间、政企间等链接服务网络,势必激发起更强劲的创新潜能。去年,三地技术合同成交总额1.3万亿元,在全国占比近20%,京津冀技术市场正协同发力跑出“加速度”。随着“京津冀技术市场协同创新联合体”的成立,以及中国创新挑战赛、中关村“火花”“科技成果俏津门”“河北科技成果对接直通车”等活动开展,区域技术要素的互联互通还会有更多“桥梁”。

相信得益于协同春风,京畿大地创新的各个环节能够进一步释放“1+1>2”的效果,既助力于攻克“卡脖子”难题,也激活一域经济,富三地百姓。

责任编辑:张驰(QN0009)作者:鲍南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关闭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