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天坛医院骨科手术室的无影灯下,刘宝戈的双手正精准地操作着一台高难度的脊柱矫形手术。患者是一名14岁的少年,因先天性脊柱侧弯导致胸廓畸形,呼吸功能严重受限。这台持续了7小时的手术,最终让少年的脊柱恢复了接近正常的曲度。术后第三天,少年在病房里写下了一行字:“我终于可以挺直腰板了。”
这是北京市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骨科主任、大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刘宝戈职业生涯中寻常的一刻。作为全国知名脊柱外科专家,他每年主刀的手术超过500台,其中近一半是重度颈椎疾患,三成是脊柱畸形、肿瘤、罕见病等“疑难杂症”。他的诊室,仿佛是一个汇聚各地病患希望的港湾,常年挤满了从五湖四海慕名而来的患者。有人赞誉他是“脊柱的雕塑师”,也有人将他比作“生命的脊梁”,但他始终将自己定位为“问题的解决者”。
刘宝戈不仅是一位杰出的骨科专家,更是一位有担当的政协委员。他的双手,既能精准操刀完成高难度手术,也能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医疗资源均衡配置等议题奋笔疾书,撰写提案。在他心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始终是不变的信念。
▲刘宝戈进行复杂脊柱手术操作
医梦萌芽 逐梦前行
刘宝戈出生在内蒙古自治区一个医学世家,那里广袤无垠,达斡尔族的文化底蕴深厚。母亲是他医学道路上的引路人。童年记忆中,一次母亲带着他在医院值班,清晨醒来透过值班室的门缝,看到母亲身着白大褂查房的身影,那一瞬间,母亲的形象在他心中无比高大,一种崇拜感油然而生,一颗从医的种子悄然在心底种下,他暗暗发誓:要像母亲一样,做一个好医生。
亲眼目睹了牧民骨折后因缺医少药带来的痛苦,刘宝戈立志成为骨科医生。1996年,他被录取为内蒙古医学院早期的骨科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很快便崭露头角。一个深夜,急诊送来一名骨折的牧民,情况危急。刘宝戈迅速投入手术,凭借扎实的医术和过人的冷静,成功完成手术。这次经历让他更加坚定了向更高医学领域攀登的决心。
2002年,刘宝戈远赴比利时根特大学及鲁汶大学深造,最终获得脊柱外科医学博士和生物医学临床工程双硕士学位。在异国他乡,一切都要重新开始,他如同一张白纸,虚心学习。在国外,华人想要跟着老师上手术台是难上加难,他需要在模型上反复练习,通过严苛的考核后才有机会在人体上实操。每周一次小考,每月一次大考,无数个日夜的刻苦训练,练就了他一身扎实的基本功。他的博士后导师LucDeWaele教授对他赞誉有加:“刘的双手能感知椎体间的微妙力学平衡,这是天赋与苦练的完美结合。”在欧洲留学和工作期间,他凭借自身努力,成为比利时Sint-Lucas医院从事脊柱外科临床一线工作的唯一华人,荣获国际神经外科教育研究基金委颁发的年度优秀奖。
“我的成长经历告诉我,无论走到哪里,个人的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紧密相连。”这份真挚的家国情怀,如同指南针,指引着刘宝戈在完成国外八年学业后,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国,投身祖国的医疗事业。
▲刘宝戈创建天坛脊柱会议(TISF)学术品牌,会议至今已成功举办十届
骨科领域的“定海神针”
“在国外,我深切感受到医学无国界,但也越发明白,祖国的强大才是个人发展最坚实的依靠。”刘宝戈回忆起那段海外经历时感慨万千。2010年,他带着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回到祖国。归国后,不知疲倦的他在临床和医学科研领域奋力拼搏,逐渐成长为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作为唯一来自中国的脊柱外科医生当选欧洲脊柱学会委员,他为中欧骨科及脊柱外科学术交流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并创建了天坛脊柱会议(TISF)学术品牌。
2012年,刘宝戈接任北京天坛医院骨科主任,后兼任大外科主任,肩负起更大的责任。在众多病患中,27岁的小马让刘宝戈印象尤为深刻。小马被重达5斤的巨大肿瘤折磨长达10多年,四处求医却因病情复杂、手术风险巨大而未能得到有效治疗。面对这一棘手难题,刘宝戈迅速组织多学科联合会诊,制定手术方案。手术当天,刘宝戈如同一位技艺高超的工匠,精准地切除嵌入脊柱内的肿瘤,并完成脊柱重建及内固定。这场手术持续了12个小时,最终取得圆满成功。小马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医生的使命不仅是救死扶伤,更要不断探索未知。”刘宝戈始终将这句话铭记于心。在他的带领下,天坛医院骨科迎来了飞速发展,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在国内骨科领域声名远扬。在同行眼中,刘宝戈是勇于挑战难题的先锋。他创新重度颈椎畸形新型截骨术式,为无数患者带来福音;研发新型颈胸椎双棒连接装置并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提高颈胸畸形矫形手术成功率;推广应用手术关键技术保障手术安全,显著降低重度颈椎畸形术后致残率。他先后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北京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
多年来,刘宝戈主持了22项科研课题,其中包括6项国家级项目。他的研究成果不仅提升了国内脊柱外科的水平,也让他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赢得了广泛赞誉。然而,刘宝戈并不满足于个人的成就。他深知,医学的发展需要传承和分享。他主编了“十四五”规划教材《骨科学》。在手术带教中,他要求年轻医生和学生在操作前先在模型上模拟十遍以上。他常说:“医学是经验学科,但经验必须建立在严谨的科学训练之上。”在他的悉心教导下,已有二十余名学生成长为三甲医院的骨科骨干,接过他手中的接力棒,继续在医学道路上奔跑。
▲刘宝戈参加北京市政协“团结在光辉的旗帜下——七十五载同心路 携手奋进新征程”委员社会宣讲活动
践行责任 传递温暖
作为一名少数民族政协委员,刘宝戈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他积极参与政协的各项活动,围绕民族团结、医疗保障等议题建言献策。“作为一名医生和政协委员,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就像脊柱需要每个椎体协同支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56个民族共同铸就的精神脊梁。”刘宝戈说。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我从小生活在一个多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我来说,理解起来是非常容易的。北京是56个民族最全的城市,也是民族包容性特别强的地方。”作为第九届首都民族团结进步奖先进个人、北京民族团结进步协会副会长,刘宝戈身着达斡尔族服饰在2025年新春音乐会上,与55个民族代表共唱《团结颂》。他多次参加“石榴花开美京城”等民族团结活动,通过讲座和交流,传播民族团结的理念。他坚信,只有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才能实现共同繁荣。
“京蒙协作政协助力”活动是京蒙两地政协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东西部协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具体举措。刘宝戈说:“我身为政协委员,本身又是内蒙古人,想为家乡多做点儿贡献。”他积极参与推进京蒙合作,落实内蒙古自治区京蒙协作“医疗倍增计划”,多次受内蒙古自治区邀请,前往支援医学建设,培养民族地区医生,促进了民族地区医疗水平提升,加强了民族间的医疗交流与合作,增进了民族团结。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起社会发展的责任和义务,踏着国家发展的脉搏,个人才能实现更好发展。我希望用自己的行动,让更多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力量。”刘宝戈的话语质朴而坚定。他曾作为医疗观察员,圆满完成国庆70周年、建党100周年等重大活动的医疗保障工作;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他作为河北省卫健委特聘专家,参与张家口崇礼赛区的医疗保障工作,凭借专业和敬业,荣获冬奥会张家口市先进个人荣誉。
2024年7月,刘宝戈荣幸当选为北京市民族团结进步协会副会长。他说,这是荣誉更是责任,未来将始终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高质量发展核心思想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广泛联系医疗领域广大科技工作者,做好党和政府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传递党的方针路线,同时将基层声音传送到各级党委政府,为均衡医疗资源配置,推动高质量发展,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作出应有的贡献。
傍晚九点,天坛医院的走廊里,刘宝戈步伐坚定,白大褂的衣角随风轻轻摆动。墙上的电子屏滚动着当日手术完成数:6台。对于这位肩负临床、科研、教学、议政多重角色的医者来说,时间永远是最宝贵的财富,每一分每一秒都被充分利用。
他的办公室墙上,悬挂着他手书的八个字:“脊柱如梁,生命若城。”这不仅是他对自己人生的深刻诠释,更是他一生的追求。他以专业为砖石,以情怀为砂浆,在时代的蓝图上构筑起一座守护生命的巍峨之城,用自己的力量,为无数患者撑起一片希望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