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画摆件《温馨》。
游船在河北雄安新区白洋淀内游览(资料图)。新华社发
天空湛蓝,微风轻拂,清澈的白洋淀泛起粼粼波光。这个季节,芦苇出水,满淀青翠,生机勃勃。
白洋淀的美不只在风景,更在于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其中芦苇、蒲草最具代表性。
“一淀水一淀银,一寸芦苇一寸金”,芦苇曾是淀区居民的“摇钱苇”。不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产方式的改变,芦苇的经济效益日渐降低,收割芦苇的人也少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专家学者通过艺术创新、设计赋能等多种方式,让传统手工艺焕发生机。
从铺在炕上到挂在墙上
“满载而归的老爷子坐在船头,抽着旱烟,欣赏着船尾的鱼鹰,就像将军在欣赏凯旋的士兵……”河北工艺美术大师、芦苇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永乐饶有兴致地向记者介绍芦苇画作品《淀上小憩》。
刘永乐是土生土长的白洋淀端村人。他的父亲就是一名渔翁,靠捕鱼撑起一家的生活。小时候,刘永乐常常坐着渔船在芦苇丛中穿梭,看父亲指挥鱼鹰捕鱼。艺术源于生活,儿时的记忆让这个作品画面细腻、栩栩如生。
白洋淀的芦苇收割后,由于其轻薄、韧性强的特点,人们普遍使用苇草编织技术将芦苇编成各类生活用品——盛螃蟹或者鱼货的小篓、铺在炕上的席子等。在刘永乐看来,过去芦苇承担着人们的生计,如今,以白洋淀芦苇为作画原料制作的芦苇画,能够唤起人们的乡愁,更能体现出雄安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
《魅力雄安》《荷塘月色》……以芦苇为材,以烙铁为笔,一幅幅精美芦苇画作清新古朴,浑然天成。不过,创作一幅精美的作品并不容易。芦苇画以芦苇的叶、秆、花穗为原料,再经剪、烫、贴、润等十几道工序,利用天然芦苇的自然光泽和材质,展现出天地风雨、花鸟鱼虫、人物风景。在创作中,刘永乐和匠人们要把采风中形成的画稿逐步拆解。整完料之后进行粘裱,把芦苇粘裱在画稿上。用剪刀给它剪成部件,用烙烫工具进行烙烫,把烙烫完的部件拼组在一起。
多年前,刘永乐就在白洋淀边开办了河北白洋淀工艺品有限公司,有几十名高级技术人员。通过不断研发新产品,推动更多芦苇画走向市场。刘永乐连续参加国内外文创大赛,去年获得河北省文创大赛金奖的铁艺芦苇画摆件作品《温馨》已经成为爆款,今年前两个月便售出1000多幅。目前雄安新区范围内的近100家特产店都有刘永乐的芦苇画作品。制作精美的芦苇画正成为一种伴手礼,成为展示新区风土人情的文化载体,为更多游客、商旅人士所认可。
刘永乐的女儿刘岑今年33岁,去年也被评为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父女两人继续不遗余力地推广芦苇画这项技艺。雄安新区容东片区南文营社区去年就举行了10场芦苇画公益讲座,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参加活动,亲自上手制作。
目前雄安新区按照科学比例进行芦苇“平衡收割”,既保障了白洋淀的水质,又给野生鸟类等生物留出活动空间,还保证了芦苇的品质。
传统蒲编焕新颜
白洋淀中的蒲苇也叫蒲草,是芦苇的“近亲”。随着近年来一系列生态治理举措的推进,白洋淀水质逐渐变好,蒲草的数量日益增多、品质进一步提升,这一变化为当地发展蒲草产业带来了新机遇。在雄安新区安新县赵北口镇杨庄子村,当地村民用勤劳的双手,将小小蒲草编织成枕头、花瓶、灯罩、门帘、凉席等物件。不过,传统芦苇编制产业面临设计创新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等挑战。为此,在北京海外学人中心、雄安新区产业人才引进服务团的帮助下,北京印刷学院设计专家团队20多人经过深入调研,对当地产业发展进行了专门指导。
团队的黄帅军、杨默涵老师很快发现,蒲草这种材质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可持续材料,每年收割后都会再次生长,符合当前的可持续设计理念。在设计师眼里,蒲草天然的淡黄色给人亲近感,因为内部有很多空隙,手摸上去也很柔软,是一种非常亲肤的设计材料,很符合当今很多城市人喜爱的自然风格。
随后,专家团队形成了雄安蒲草市场发展报告,设计推出了3大类20多款产品,包含小饰品、家居用品、商务礼品等,还有配套的包装,以及视觉识别系统、IP形象等内容。
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副教授赵颖特别提到,“00后”学生提出了很多富有创意的想法,“以蒲草为原材料的小兵张嘎纸偶、手账、香包、宠物用品猫舍,与年轻消费者非常契合,都有可能成为爆款。”为了概念真正落地,团队在设计过程中专门跟编织的大姐们沟通具体制作工艺。“白洋淀的旅游季马上就到了,希望通过设计赋能,让蒲草产品增值,推动当地的乡村振兴。”她说。
随着产业的发展,蒲草需求量大幅增长,村民定期收割蒲草,减少了因蒲草腐烂造成的水质污染,保护了白洋淀生态环境,取得了生态美和产业兴的双赢局面。
探索生态与生计的双赢之道
芦苇、蒲草于今日之雄安,更像是一个拔节生长的标志符号。白洋淀的实践证明,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互成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在这里得到了生动诠释。
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武义青认为,“平衡收割”机制有力推动生态保护。定量采收避免植物腐烂污染水体,保留湿地生物栖息空间;收割资源转化为文创原料,形成“收割—加工—收益—管护”的闭环。生态治理提升水质后,蒲草品质优化反哺产业升级,碳汇交易机制更让生态价值货币化。这种“以用促保”模式将生态价值转为资产,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正向循环。
雄安的实践表明,生态文明建设需立足本土资源系统创新。通过科技激活文化基因、设计提升资源价值、产业重构就业生态,白洋淀探索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路径。其启示在于乡村振兴不是对传统的割裂,而是通过现代要素重组,让乡土资源在生态链与产业链中找准新坐标,最终实现绿水青山与共同富裕的共生共赢。(记者 李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