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北京> 正文

“蛟龙”入地:北京东六环隧道“无感”下穿99处风险源

2025-04-21 06:21 北京日报

来源标题:“蛟龙”入地

六环路西侧,绿化带下方,一条约9.2公里的隧道如蛟龙般潜入地下,打通一条地下快速走廊。昨天(20日),历时五年半建设的北京“地下东六环”,终于迎来通车的历史时刻。

华北地区最长城市隧道

从通州潞苑北大街出发,自北向南驶入东六环改造段,几分钟后,就看到了东六环隧道入口。长度约9.2公里的东六环隧道,是华北地区最长的城市隧道。

想要缓解拥堵、“缝合”城市,将东六环“藏到”地下,是专家论证后的最佳方案。根据论证,选用长盾构方案入地改造,可节约占地约600亩,减少树木伐移约4.7万棵。

驶入隧道,宽敞明亮是给人的第一印象。东六环隧道为双向六车道,每个方向都比老六环路增加了一条车道,车流承载能力大大提升。

特长隧道,带来的安全挑战也极大,一旦发生事故,如何第一时间疏散、救援?“万一发生火情,烟往上吹,人往下跑,可将险情快速隔绝,救援车辆走最下层‘捷径’,将人员安全迅速运走。”首发建设公司东六环项目管理处副总经理郭琪介绍,隧道还布置了感温光纤,感知火情并自动报警,触发泡沫灭火喷淋装置后,可迅速进行初期灭火处置。

“无感”下穿99处风险源

“我们正处于副中心枢纽下方,距离地面七十多米深……”置身东六环隧道最深处,听到建设者的介绍,记者感到非常不可思议。因为,从进入隧道开始,直至行至最深处前,都没有明显的下坡感觉。更神奇的是,驾驶过程中,记者一行不知不觉穿越通燕高速、京哈铁路、副中心枢纽、北运河……在隧道内“无感”下穿99处风险源。

在疲劳唤醒系统蓝色氛围灯的映衬下,东六环隧道下穿副中心枢纽段显得有些梦幻。“这里是隧道最深处,我们头顶上方就是正在建设中的副中心交通枢纽。枢纽底部的抗拔桩,也就是枢纽在地下的‘根’,距离隧道管片外沿只有3米!”郭琪告诉记者,同步建设施工的两项工程,谁都不能“扰动”对方丝毫,建设难度极大。

而下穿副中心枢纽,仅是“地下东六环”过关斩将的其中一关。郭琪告诉记者,东六环入地改造工程空间环境复杂,隧道连续下穿通燕高速、运潮减河、通胡路、京秦铁路、北京地铁6号线、广渠路、北运河……与12条道路、11条轨道、3条河道相交,涉及风险源共计99处!

风险源众多,穿越砂土、富水高致密砂层等复杂地质,以及超大直径、超长距离、超深覆土等难题,都对东六环入地改造盾构施工提出巨大挑战。

拼乐高般拼出“一砖一瓦”

盾构施工,简单来说就是让盾构机钻进地下,在不挖开地面的情况下掘进隧道。因此,盾构机享有“钢铁穿山甲”的美誉。

但是,东六环入地改造工程开挖直径达16.07米,国内此前尚缺乏超大直径盾构机国产化制造的成熟经验。为此,建设单位联合施工单位、装备制造厂商集中攻关,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运河号”和“京华号”两台盾构机,均为国内最大级别盾构机。

大国重器,一路突破,一路掘进。

盾构机掘进过程中,可同时完成开挖、排土、碎石、出渣、支护、衬砌、封固等工序,实现隧道主体一次性成型;研发管片自动选型系统,自动分析、确定隧道的“一砖一瓦”;智能化管片拼装系统,可实现管片的自动运输、抓举和拼装,整个过程就像拼乐高……

一般情况下,地铁盾构开挖直径最多七八米,而东六环4300吨的“大块头”盾构机直径16.07米,还要下穿99处风险源,沉降控制在一两毫米内,难度可想而知。为了严控沉降,东六环隧道首次应用大直径泥水盾构同步双液注浆技术,可以理解为,在掘进的同时,往空隙内打“强力胶”,起到加固、防水等作用。除此之外,早在掘进之前,就已经对地上建筑物基础周围进行深孔注浆加固,确保施工过程中结构安全。

首座地下立交挖出“十车道”

东六环入地隧道与京津公路交会处,通州人熟知的土桥立交已经悄悄“沉”入地下。作为北京首座地下立交,土桥地下立交建设难度极大。

“在东六环土桥立交位置,需要将盾构隧道与地面公路进行衔接,而受到隧道深度、盾构井距离土桥太近等因素影响,泥水平衡盾构机不具备‘爬’出地面的条件,只能采用传统的明挖法施工。”郭琪介绍,相比盾构法施工,明挖每宽一米,开挖的土方量都是呈指数增长。

而土桥地下立交因需要修建6条匝道,匝道需要缓缓绕出主线,让车辆“盘”出去,因此该处隧道路基开挖宽度达到140米,相当于在地下挖出了“十车道”。施工过程中,建设者们要先挖出一条条基坑,在里面搭建钢筋笼、浇筑混凝土形成隧道,最后还得进行回填。

驾车行至东六环隧道南口,驾驶人可以在交通标识指引下,通过地下匝道快速转换至京津公路方向。记者了解到,土桥地下立交拥有6条匝道,与京津公路、东六环西侧路实现全方向互通。

地下车流滚滚,地上却静悄悄——这是“地下东六环”通车后的景象。

不同于常规的道路改造,东六环入地后,地面上原有的东六环主路将建设为高线公园并改造成为慢行系统,与城市景观融为一体,成为居民散步骑行好去处。

一座更宜居的城市,正在向我们走来!

责任编辑:张思宇(QX0007)作者:孙宏阳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关闭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