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这个属于劳动者的节日里,本报特别推出“踏寻劳动地标”特刊。这些镌刻着时代烙印的劳动地标,既是首都发展的里程碑,也是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写就的奋斗史诗。它们记录了劳动者当家作主的喜悦,传递了劳动最光荣的豪迈,定格了奋勇争先的脚步,阐释了工匠精神的执着。
今天,让我们踏寻历史的足迹,一起感受不同年代劳动者滚烫的汗水。通过这些凝固的诗篇,向所有用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劳动者致敬,让“劳动创造幸福”的时代强音永远回荡。
北京是红色文化资源重要的聚集地和传承地。在这座城市里,一处处红色地标,串联起弥足珍贵的民族记忆,记录着劳动者觉醒翻身、当家作主的历史。时光流转,初心未改。它们曾经见证历史,如今也正续写着新的篇章。
1970年,二七机车车辆厂工人正在加工柴油发动机曲轴。 胡敦志摄
1983年,纪念二七斗争六十周年,长辛店二七纪念馆举行奠基典礼。胡敦志摄
工运起点
长辛店“二七”大罢工旧址:百年汽笛响新声
中车北京二七机车有限公司的厂区内,几栋近代建筑遗存格外吸睛:清水砖墙砌筑,四周线脚装饰,中央有圆形通风窗……这些建筑与劳动补习学校旧址、长辛店工人俱乐部旧址等共同构成“长辛店‘二七’大罢工旧址”。
伴随着工作人员王甜甜的讲述,百年前的那段历史扑面而来。
20世纪初,这里机车隆隆,汽笛声此起彼伏。1920年,位于此处的京汉铁路长辛店机厂(中车北京二七机车有限公司前身)已有两三千名工人。中国共产主义先驱“到工人中去”的口号,如同一束光,照亮了长辛店这片土地。
1920年冬,李大钊派邓中夏等到长辛店筹办劳动补习学校。工人劳动常用的工具、器物都被编在课本上,学的知识和工作生活直接相关,工人们渐渐感受到了学习的好处。更为重要的是,教员在向工人传授知识的过程中,经常宣讲“劳工神圣”的道理和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工人是天”的理念,一点一点播种到铁路工人心中。
经过劳动补习学校的熏陶,工人们渐渐觉醒。邓中夏等对当时形势进行研判后,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可以进一步组织有影响的活动,便决定召开一个大规模的庆祝大会。
“美哉自由,世界明星,拼吾热血,为他牺牲,要把强权制度,一切扫除尽,记取五一良辰……”1921年5月1日早上,长辛店娘娘宫聚集了上千人,铿锵有力的《五一纪念歌》响彻云霄。在这里,长辛店铁路工人第一次正式公开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
活动当日,在劳动补习学校学生的带领下,上千工人群众涌向长辛店大街,他们挥舞着旗帜,高呼“五一节万岁”等口号,高唱进步歌曲,还不时将宣传节日的小册子散发给沿途围观群众。游行队伍再次回到娘娘宫后,连呼“劳工万岁”的口号。
新中国成立后,铁路工人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1958年,我国第一台内燃机车在这里诞生,机车的3万多个配件全部由中国制造,拉开了我国铁路内燃化的序幕。
“压力是动力,竞赛比高低,女工干劲足,争创新业绩”“事事定规范,处处有规范,人人守规范,执行制度成习惯”……如今,已经停产的组装车间里,红底白字的条幅依然“热气腾腾”,将人们瞬间带回几十年前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翻砂车间铸工模型班成立了“青年突击队”,夜以继日,为试制内燃机车完成了155项合格的胎膜和铸件;电工师傅刘坐山为尽快完成电路控制器,一个人“三班倒”;党委书记、工厂厂长全部到车间参与生产,制造发动机没有矽钢片,党委书记就去太原采购矽钢片,厂长随时在车间里和工人们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回忆起难忘的攻坚战役,工人们自编了一首歌:“天上的星星再多,比不上我们的奇迹多,谁见过六十年老厂,制造出内燃机车,我们的时代啊,总有唱不完的赞歌。”
如今,这曲赞歌传出时代强音。随着非首都功能疏解,百年老厂退出传统制造业,但停产的老厂房并未沉寂。二七智能制造园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相信不久的将来这里一定会诞生新的传奇。
1955年,为庆祝“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劳动人民文化宫劳动剧场举行文艺演出。
1965年,劳动人民文化宫举行工人业余美术作品展览。劳动人民文化宫供图
职工乐园
劳动人民文化宫:红墙热土以文化人
“古来数谁大,皇帝老祖宗。如今数谁大,劳动众弟兄。世道一变化,根本不相同。还是这所庙,换了主人翁。”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会议决定将太庙改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这座原来老百姓望而却步的皇家祭祀场所成为了“职工的学校和乐园”。作家赵树理的寥寥数语,脍炙人口,尽显劳动者当家作主的欣喜。
根据文化宫大事记,1950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将太庙拨给北京市。随即,北京市总工会调派相关负责同志进驻太庙开始筹备工作。4月中旬,时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李立三受北京市总工会之托,到中南海请毛主席题写匾额。毛主席亲笔题写了“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10个大字。4月30日文化宫揭幕仪式隆重举行,5月2日正式对外开放,并首次举办“北京市工人游园联欢大会”。
4月30日揭幕,为何5月2日才对外开放?历史资料记录: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首个“五一”国际劳动节,首都群众会聚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游行活动,为了配合游行活动的举办,当日文化宫关闭静园。
筹备初期的一些小故事,总是让老文化宫人津津乐道:40.5万斤小米作筹建费与当年经费,和人一般高的荒草,成堆的垃圾……筹备组还专门办起了腰鼓培训班,让工人们学会打鼓后每天在园子里打腰鼓转悠,把乌鸦吓走。
1958年7月,《北京晚报》刊登了一则广告:欢迎各界工人到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参加“夏季乘凉游园晚会”,票价2毛。广告一经刊出,受到了首都群众的极大关注,首次消夏晚会卖出去5万多张票,公园里人头攒动,摩肩接踵,乘凉晚会成了“乘热晚会”。
此时,劳动人民文化宫已经正式对外开放8年之久,但人民群众对这座文化宫依然热情不减。
如今,这里古树苍翠,山石嶙峋,姹紫嫣红的牡丹彰显着红墙下的中式美学,漫步园内,随手一拍就是大片。
“古树的阴凉下,曾经办起了北京市的第一个书市。”已经退休的文化宫人贾福林这样回忆书市的盛况:每天满满的都是来逛书市的人,办公室常常提前几个月甚至半年就接到书市的咨询电话。“那几年里,对文化生活有追求的北京人几乎都来过这里的书市。”
文化宫还建起全市最大的露天剧场劳动剧场,将梅兰芳等艺术大家的演出送到劳动人民身边;开办北京市业余艺术学校,老舍、赵树理等手把手授课,培养了一大批艺术人才;开辟生产技术研究室,集结劳模和技术能手开起“技术庙会”,为各基层遇到的技术难题现场支招;首开全市自学高考辅导班,因报名人数太多推动了电视教学的发展;邀请系列国际艺术团体来华演出,为首都职工打开了望向世界文化的窗口……
丰富劳动人民的文化生活是文化宫的初心使命。如今,这份初心未变,只是多了几分时尚感:云课堂提供线上线下艺术普及课程,文化沙龙根据工会单位需求定制课程,亲子体验活动丰富家庭节日选择……文化宫还在探索“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多元运营方式,建立京津冀文化宫联盟等,让文化宫在全国职工文化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本报记者 刘平 邓伟 武亦彬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