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假期,北京文旅市场热度全面升温,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消费实现双增长,创历史新高。“人少景美”“京郊游”“小众游”成为许多市民游客的热门选择,“跟着音乐去旅行”、演唱会“五小时生活圈”等演艺延伸消费成为新的增长点。夜长城、科技体验、非遗市集、户外潮玩等活动也深受大家的喜爱。
新京报记者 吴婷婷 裴剑飞 张璐
5月5日,北京站,旅客出站后准备乘坐地铁。 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5月3日,颐和园,游客泛舟昆明湖。 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接待游客总量同比增长5.6%
“五一”假期,北京全市接待游客总量1790.8万人次,同比增长5.6%;实现旅游总花费209.8亿元,同比增长6.9%。
游客接待量排名前十的景区(地区)分别是:王府井、奥林匹克公园、天安门地区、西单、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什刹海风景区、南锣鼓巷、天坛公园、颐和园和前门大街。
假期,北京多个乡村推出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吸引市民游客体验“微度假”的乐趣。京郊各区精心打造了生态旅游、亲子研学、非遗体验等多元文旅产品,成为市民短途出游的热门选择。平谷区举办第二十七届北京平谷国际桃花节,打造全国首个“全龄层沉浸式桃花元宇宙”,为游客奉上一场集赏花、文化、科技等于一体的春日盛宴。怀柔区充分利用国际电影节活动热度,推出13条春季旅游线路,并推出“电影+酒店”“电影+民宿”优惠促销活动。许多京郊民宿结合周边资源推出“民宿+亲子”“民宿+研学”“民宿+采摘”“民宿+非遗”等多元体验产品吸引游客,云水花溪、美山、金塔仙谷等甲乙级民宿出租率超过85%甚至满房。
假日期间,北京演出市场大放异彩,演唱会引流效应明显。全市举办营业性演出1664场,吸引观众约66.8万人次,实现票房收入约2.4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约10%、10.9%、29%。
接待入境游客10.4万人次
“五一”假期,北京共接待入境游客10.4万人次,同比增长42.4%;实现入境旅游花费11.3亿元,同比增长48%。
北京在通关、支付、离境退税等方面全方位提升入境游便利度,实现游客规模与消费能级双向跃升。如持续推出多语种离境退税指南和退税商店电子地图,境外游客可用手机查找退税商店并一键导航;推动航空公司完善临时入境许可申请、国际国内联程中转等入出境通关流程,提升通关效能。
颐和园、天坛、北海、景山、动物园等外国游客集中的景区安装了自助式中英文导览机。地铁8号线王府井站开通地铁首家货币兑换店,支持兑换币种超过40种。多项利好政策措施综合发力,吸引大批外国游客来京开启“旅游+购物”的旅购模式。
作为首都文旅一站式购物中心,秀水街大厦接待入境游客人次同比提升53%,销售额同比提升67%。其中,欧美团组游客上升比重较大,外国游客被琳琅满目、高性价比的“中国制造”吸引,“中国礼物”“北京礼物”成为入境游消费重点。
音乐节火爆 长城夜游焕新
“五一”假期,北京以音乐节为城市活力引擎,创新“文旅+”消费场景。昌平区依托“2025千帆音乐·元气森林音乐节”,创新推出“一张票根玩转昌平”促消费活动,深度联动区域内文旅、餐饮、酒店等资源,打造“音乐+文旅”的沉浸式体验,实现综合收入6593.05万元。延庆区2025北京超级草莓音乐节开幕首日吸引超3万游客雨中赴约,世园公园周边酒店入住率100%,三天带动直接和衍生消费达6000万元。
北京以长城夜游为“文化焕新”突破口,融合光影科技、潮流艺术与历史叙事,打造“可触可感”的沉浸式夜经济场景,为文旅融合注入新动能。八达岭夜长城通过灯光秀、实景演出重现长城历史文化,并新增明代将领互动、国风电音派对等新玩法;慕田峪夜长城携手电影嘉年华打造“长城星空影院”,为游客带来《雄狮少年》《末路狂花钱》等精彩大片及夜景激光秀和互动表演;居庸关夜长城推出街舞大赛、迷笛音乐节等主题活动,以“古今对话”为主线,构建全时段、多维度的文旅体验场景。
还有众多科技文旅活动通过沉浸式体验、数字化平台和场景创新,吸引游客观光、体验。海淀区“触界·未来朋友圈”科技嘉年华融合创意市集、快闪表演、互动体验,给人以全新的“科技+”体验。东城区艺云数字艺术中心携手敦煌画院举办的《敦煌超宇宙》数字艺术展,引领观众穿梭于千年古韵与现代幻想的宇宙之境。朝阳区798·751园区无界之境科技艺术中心举办的“巴黎圣母院沉浸式VR展”,可以第一视角探索巴黎圣母院,近距离观赏拱顶、玫瑰花窗等经典元素,让市民游客感受科技赋能带来的文旅新体验。
5月4日,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市民围绕雪花舞台观看表演。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游园
全市公园接待游客931.83万人次
5月5日记者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获悉,今年整个“五一”假期,北京全市公园共接待游客931.83万人次,同比增加4.37%。假期5天纳客量排名前三的公园分别为天坛公园(80.30万人次)、颐和园(77.85万人次)、圆明园遗址公园(41.17万人次)。“五一”假期,全市公园运行平稳,安全有序。
假日期间,市园林绿化局统筹全市生态资源,推出192项特色公园文化活动,满足市民多元需求,并通过文化赋能深度体验、场景化运营和业态植入等,构建了文创消费、体育赛事、市集经济、休憩体验等十大主题场景矩阵。
特别是改造升级后的老旧及郊野公园通过游憩服务设施的完善和多场景的打造,焕新了公园的活力。比如南苑森林湿地公园、白浮泉公园等,实现了空间功能从单一游憩向沉浸式消费的跃迁。数据显示,44家重点监测郊野公园5天游客量达44.40万人次,同比增加5.63%。
出行
进出京客流创历史同期新高
记者从北京市交通委获悉,今年“五一”假期,北京全市交通运行总体平稳有序,预计五天进出京客流达2239万人次,同比上升7%,客流总量及5月1日单日客流(519万人次)均创历史同期新高。
统计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前四天进出京客流累计1791万人次,预计五天达2239万人次。出行方式仍以公路自驾为主,占比超六成。此外,铁路占比30.6%、民航占比7.9%。
交通部门加强公共交通运力投放,轨道交通(含西郊线、亦庄T1线)假日日均客运量797万人次,较2024年增长1.5%。地面公交假日日均客运量423万人次。
假日期间,13座地铁站(什刹海、王府井、西单、珠市口、金鱼胡同、北京站、北京西站、北京南站、丰台站、西直门、清河、草桥、奥林匹克公园)单日进出站客流超过10万人次,北京南站最高日达到35万人次,日均客流达32.6万人次。
市交通委组织运营单位进一步优化大客流车站客运组织,增派车站员工、志愿者等现场力量,加强出入口、电扶梯等重点位置巡视与宣传引导工作,全力保障地铁出行服务。在62个热门景区,挖潜增设临时停车区域,提供停车位超5万个。加强共享单车治理,持续清理卡口周边淤积车辆,高峰日清运超6万辆,有效保障骑行需求与非机动车道畅通。在核心区安排7个公交站台供旅游客车临时上落客,为核心区景点间旅游团队提供短途接驳服务,受到市民游客欢迎。
高速拥堵事件、拥堵时长减少二成
交通部门根据“七站两场”客流情况,“一站一策”制定保障方案,北京南站、朝阳站等场站旅客疏散效率有所提升。高峰日地铁2、3、4、7、10、14、19、大兴机场线等8条线路组网延长运营至凌晨2时,成环成网,方便到京旅客便捷安全到达城区目的地。截至5月4日,轨道交通路网已延时加开84列临客,为1.9万名旅客提供接驳运输服务。
交通部门还坚持席位制综合调度,会同气象、公安、应急、文旅等部门,每日联合会商调度,动态监测重点区域交通运行情况,及时疏导大人流、大车流,商圈、景区等热点区域周边交通运行总体平稳,演唱会、音乐节、体育赛事等大型活动客流有序疏散。
高速公路方面,加强保通保畅,免通车道全部“抬杆”放行,高峰时段开道率100%。增加备勤力量,加强巡视巡查,遇有事故快清快处。据监测,今年“五一”假期,交通运行效率明显提升。高速拥堵事件较去年减少二成,拥堵时长减少二成;城市路网压力不大,交通指数最高6.91,较去年下降9%。
安全管理方面,交通部门在全市交通领域开展隐患排查,重点对10336座道路桥梁和193座隧道逐一排查,发现隐患即查即改、日清日结。强化执法检查,严厉打击“黑车”“非法一日游”等违法违规行为,确保交通运输市场秩序良好。
提示
6日早晚高峰交通压力较大
今天(6日)是节后首个工作日,限行尾号2和7,早晚高峰市区路网通行压力较大。
本周的工作日只有四天,北京交管部门提示,预计重点日重点时段的交通压力较大,限行尾号4和9的周四全天、周二早高峰、周五晚高峰将尤为突出。
工作日早晚高峰期间,城区环路部分路段、菜户营南路、通惠河北路、西直门北大街、德胜门外大街、建国门外大街、圆明园西路至万泉河路、京通快速、阜石路、莲石东路、学院路等道路车流集中,京藏、京承、京港澳、机场等高速公路将出现早高峰进京、晚高峰出京的潮汐车流。
工作日早高峰期间,中关村、广渠门、什刹海、丰台西南四环等学校较为集中的地区交通压力突出。十一学校、一零一中学、清华附中、北京四中、黄城根小学等校园周边车流集中,门前道路容易出现行驶缓慢的情况。各中学周边道路车流高峰预计出现在7:00至7:30;小学周边车流高峰预计普遍出现在7:30至8:00。
医院方面,工作日早间至白天时段,预计北医三院、北京医院、儿童医院、儿研所、西苑医院、复兴医院、同仁医院、积水潭医院等医院门前及周边道路车流量较大,高峰时段为7:00至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