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部分、20项具体措施,从五育融合、学校主导到家庭育人、社会参与、组织保障,北京市委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印发的《关于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为中小学校如何同步提升学生强健体魄和积极心理品质指明了方向。
立德树人
●涵养向上向善思想品格,办好“大思政课”,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坚定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加强社会实践教育。
●持续巩固“双减”成果。激发课堂活力,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建立学生多元发展的升学渠道。
●上好“能出汗”的体育课,学校(集团校)每年春季、秋季分别举办1次体育节或运动会,开展“班级赛”等全员体育比赛活动。
●打造艺术活力课堂,突出全员美育实践,学校每学年至少举办2次校级展演展示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校内环境绿化美化、志愿服务、植物栽培、手工制作等活动。
学校育人
●将身心健康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设置不同学段身心健康课程和实践活动。
●对需要给予引导的学生制定支持方案,进行“一对一”帮扶指导。
●组织形式多样的班集体活动,每名学生至少参加1个兴趣小组或社团。
●鼓励教师做学生愿意倾诉和求助的“大朋友”,建立“师生对话日”“心灵信箱”“午餐面对面”等沟通机制。
●鼓励在学校公共区域布置心理角、互动墙、减压装置等,打造“心灵加油站”。
家校协同
●注重家庭建设,倡导家长每天与孩子“倾听一刻钟,活动一小时”。
●推动“家长会、家长课、家访行”有效落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建设家庭教育智能体,为家长提供教育指导支持。
●鼓励家长走进学校,深入了解教育教学实践,参与学生身心健康活动。
社会参与
●推动全社会关心支持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引导学生养成科学使用电子设备习惯,提升学生网络素养,严格学校手机管理制度。
●重点关注和预防近视、肥胖、脊柱侧弯等影响学生健康的问题。
组织保障
●各区要将学生身心健康指标纳入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和重要议事日程,“一校一策”制定身心健康提升计划。
●配齐配强专职心理教师、校医和保健教师。
●优化学生身心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保障学生平等权益、营造和谐育人环境等情况作为评价学校办学成效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