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北京> 正文

2025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开幕

2025-05-30 00:21 新京报

来源标题:2025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开幕

5月29日,北京通州北运河畔,中国大运河之水碧波荡漾,2025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开幕。

2025京杭对话以“千帆竞发 运河通济”为主题,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杭州市人民政府等主办。本届“京杭对话”作为北京文化论坛配套活动,以中国大运河文化为纽带,打造永远在线的北京文化论坛。 新京报记者 展圣洁 张璐

南北联动 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一条大运河,半部华夏史。流淌千年的大运河改变了中国地理格局,重塑了中华文化。各主办方代表在分享和交流中表示,近年来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果显著,沿线城市通过创新方式不断擦亮运河文化名片。

如今,在大运河北京段,两岸自然风光、历史遗迹与繁华市井竞相并秀。大运河展新颜背后,大运河北京段河道已补水5亿立方米,改造和新建滨水绿道50余公里,建成开放一批湿地公园,并成功创建北京(通州)大运河5A级文化旅游景区。横跨北京七区的大运河在首都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成为人文河、生态河、致富河和幸福河。

2022年,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分别通过印发了《关于京津冀协同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决定》,将京津冀三省市协同保护大运河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为更好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提供了法治保障。

作为京杭大运河南端的起点,杭州近年来围绕“人民的运河”“游客的运河”定位,全面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动千年运河焕发时代生机。大运河杭钢公园、西泠武林美术馆、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院等一批运河文化地标,日渐成为城市新明珠。

据悉,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活动自2019年创办以来,迄今已连续举办6届,推动了北京、浙江和杭州等运河沿线省市的交流交往。运河沿线城市代表表示,期待以更加紧密的交流交融,让千年运河绽放出新的时代华彩。

沟通中外 打造大运河文化符号

开幕式现场,来自海内外的多位学者嘉宾也围绕艺术创作、历史文化、东西方文化交流等维度分享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成果和经验。

“中华民族有两个最骄傲的艺术作品,一个是长城,一个是大运河。”艺术家、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韩美林在中国大运河南北两端城市北京和杭州都捐赠作品、成立艺术馆。他表示,中国大运河的故事,需要更多人讲述。“虽然我的作品走向了世界,但我不忘祖国、不忘传统文化、不忘大运河两岸给我带来的营养。”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院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遗产教席赵丰从京杭大运河北出杭州第一站长安镇谈起,分享了大运河与丝绸文化的紧密关系。他表示,运河连接着四面八方,特别是连接着蚕桑之乡、丝绸之府。镇上的浙江制丝一厂曾是全国最大的丝绸厂。他希望把千年以来的丝绸文物、染织非遗以及工业遗产组合在一起,传承好丝绸文化,做好丝绸文化的创新。

“中国大运河不仅是古代工程奇迹,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创新与奋斗精神,更因连接沿岸不同区域,成为交流融合的象征。”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外籍专家拉斐尔·泽尔贝托表示,中国与巴西在运河文化遗产领域存在契合点:在中国广受欢迎的“卡皮巴拉”水豚原生于南美,栖息在巴西一条运河沿岸,中巴可依托“水豚热”等现象,深化人文交流;巴西传统造船技艺面临失传风险,可与中国一样推广运河传统游船旅游项目,保护传统造船技艺。

文化学者、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提出,大运河并非大自然的恩赐,而是人类为了实现交往、交流的梦想,不断突破自然限制的产物。如今我们讲述大运河的故事,不能忘掉“精气神儿”,还要丰富表现形式,用形象、色彩、语言和影视,共同组成大运河传播绚丽多彩的光谱。

传统文化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通过《讲述大运河》短视频推介大运河,并号召大家一起做中国大运河文化的讲述者、传承者、歌颂者,助力中国大运河流向更美好的未来。

5月29日,通州漕运码头推出以“辉映与传承”为主题的运河市集。 摄影/新京报记者 浦峰

关注1

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大运河IP“全球传播”启动

本届京杭对话开幕式现场正式启动“中国大运河IP大家庭全球传播活动”,重磅发布了能够在国际传播中“自带流量”的三大创新成果——“京杭对话”大运河吉祥物IP、“京杭对话”大运河潮玩IP和《中国大运河文博图鉴》,希望将中国大运河的文化符号打造和大众传播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京杭对话”大运河吉祥物IP“河喜”由韩美林团队设计,以运河“镇水神兽”为原型,寓意“河泽生喜”,寄托守护水脉、润泽万物的吉祥愿景。

“京杭对话”大运河潮玩IP“水运儿”由泡泡玛特国际集团开发,以萌趣的国风设计,塑造出一组大运河文化传播精灵形象,助力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大运河文博图鉴》由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出版发行,精选运河沿线8个省市36城的52座博物馆,汇集各博物馆实用攻略和馆长推荐,为读者导航大运河文博之旅。

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离不开年轻人的参与。来自中国大运河沿线8省市的大中小学生代表来到现场,为象征着大运河文化一脉相承的运河水道装置,浇注运河之水,标志着“运河城市大中小学‘运河思政’一体化联合体”正式成立。未来8省市将携手共建运河课堂、讲运河故事,助力文明实践,带动更多年轻人走近大运河、爱上大运河。

自“京杭对话”创办以来,主办方持续推动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推广中国大运河文化走向世界。2025京杭对话通过“运河风物”京浙两地文化符号展、话剧《北上》演出、“运河论道”高端对话及运河市集等系列活动,让更多人感知千年运河的魅力。

“京杭对话”大运河吉祥物IP发布。

关注2

运河市集亮相通州漕运码头 京杭非遗大运河畔“对话”

作为“2025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配套群众性文化活动,5月29日至6月2日,通州区在漕运码头推出运河市集。市集时间为每天上午十点到下午六点,从艳阳高照到晚风习习,整个端午假期,市民游客都可以在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漕运码头,体验京杭两地非遗文化在大运河畔“对话”的惊喜。

据通州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刘炜介绍,运河市集设置50个特色展位,涵盖文创产品、地方美食、非遗展示及互动艺术体验等多元业态。艺术家韩美林的作品既有传统的厚重,又有现代的灵动。值得一提的是,游客可以在韩美林艺术摊位DIY生肖徽章、冰箱贴,带着专属自己的文创品回家。“我们专门设置了以韩美林《动物生灵》为灵感的咖啡摊位,动物拉花艺术感拉满。”

本次运河市集邀请了10余项有特色的杭州非遗项目来到通州。在艺术氛围和烟火气交织的市集里,游客不仅可以近距离体验靛庄景泰蓝、京剧彩塑脸谱、太平燕等京城非遗的巧艺,也可以面对面感受南宋官窑瓷、西湖天竺筷、杭州刺绣、都锦生织锦、桐庐剪纸、金石篆刻等杭州非遗的魅力。品一口通州花馍、斟一杯杭州宋韵点茶、听一听杭州竹笛的余音袅袅……非遗技艺变得“触手可及”。

在市集中,游客还可以品尝通州美食瓤豆腐。据工作人员介绍,瓤豆腐以卤水豆腐为皮,豆香四溢,还有虾仁、猪肉、牛肉、菌菇、野菜等多种馅料可以选择。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通州大风车”摊位有不少市民围观。据风车第四代传人梁德福介绍,风车上的泥鼓就是用运河边上的泥土制作而成,有“车转幸福来”的美好寓意。

责任编辑:张思宇(QX0007)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关闭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