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龙网讯(记者 刘美君)五月的北京前门,阳光洒在百年台湾会馆上,那青砖灰瓦仿佛在静静诉说着两岸交流的百年往事。5月29日,第二届海峡两岸宗亲文化论坛于此处启幕,作为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华文化峰会的关键单元,吸引众多目光。
15家来自台湾和香港的宗亲组织代表,以及京津冀豫闽等地的逾百位学者专家齐聚一堂,在族谱文献与AI技术的交融中,开启一场意义非凡的跨越海峡文化寻根之旅。
图为北京市台联党组书记袁海鹏致辞。
此次论坛,民间交流的“根系”不断生长。北京市台联党组书记袁海鹏介绍,相比去年,邀请的宗亲组织从3个增至15个,范围从台湾延伸到香港;参与的台联组织也从单一的北京拓展至京津冀豫。研究机构阵容更为强大,除了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福建开闽姓氏文化研究院,还新增河南省社科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厦门大学平潭研究院,更有两所台湾大学加入。
袁海鹏说,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高校和科研院所云集,智力资源丰富,为宗亲文化研究提供深厚理论支撑和广阔学术视野。河南是“万姓之源”,众多岛内宗亲常来此寻根谒祖。福建与台湾地缘近、血缘亲,在宗亲文化传承保护方面经验丰富。宝岛台湾宗亲组织发达,民众对宗亲文化情感认同深厚。天津是北方妈祖文化源头,河北拥有涿鹿“三祖文化”,在宗亲研究与交流方面优势明显。各方力量汇聚,共同致力于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两岸文化交流品牌。
图为第二届海峡两岸宗亲文化论坛现场。
在学术研讨环节,厦门大学平潭研究院执行院长林凡展示的AI技术令人瞩目。AI不仅能将族谱文字识别准确率大幅提升,还能生成先祖迁徙动画,台湾青年通过扫描“中华姓氏数字基因库”中的二维码,可观看动态寻根地图。更具突破性的是,“族谱智能对接系统”已完成10万条数据校准,未来两岸宗亲有望通过AI算法实现“云端认亲”,数字技术正让传统文化从“文献符号”变为可触可感的“乡愁”。
论坛上,民间倡议精彩纷呈。大陆宗亲代表颜宏的家族300年坚守“不入外籍”祖训,如今他更倡议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促进机构”,希望借AI技术传播中华“和合”理念,推动文明共融。台湾宗亲代表郑传兴分享去年借郑成功400周年契机,组织全台宫庙祭拜、发行文化手册的经历,让年轻人对郑成功有了更鲜活的认知。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李振广指出,民进党当局的阻挠,凸显出民间往来的重要价值。河南省社科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乔从姓氏文化切入,解读豫闽台渊源,强调台湾同胞到河南寻根,触摸到的是中华文明的基因链。
图为第二届海峡两岸宗亲文化论坛现场。
论坛选址台湾会馆意义深远,这座见证诸多历史时刻的百年建筑,是两岸同胞心中“根”的象征,在北京市委书记尹力于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华文化峰会的致辞中,台湾会馆被称为当之无愧的“两岸交流基地”。从族谱修复到AI寻根,从家族叙事到全球倡议,这场以“根”为名的聚会,深化文化认同,是科技时代两岸融合的创新实践。
正如袁海鹏所说,当传统根系接上数字土壤,两岸同根的文化之树必将茁壮成长,为民族复兴撑起一片蓝天。海峡两岸同胞同根一脉,命运与共,期待以宗亲文化为纽带,凝聚家国情怀,筑牢文化根基,共同追求和平统一的美好未来,为实现民族复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