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北京> 正文

三农科普|农药安全间隔期: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护盾”

2025-06-12 16:38 千龙网

农药是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能有效防治病虫害、保障农产品产量。农药安全间隔期‌是使用农药后保障上市农产品安全的一面重要“护盾”。

农药安全间隔期(PHI)是指‌最后一次施药到作物采收的最短间隔时间‌。在这段时期,农药通过作物生长稀释、生物降解、光照分解、雨水冲刷等环节,残留量逐渐降至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以下,达到安全水平。

安全间隔期在农药上市前就被印制到了农药标签上,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可以在标签上直接读取到信息。遵守标签上的农药使用范围及使用技术要求,不随意超范围、超量和增加次数使用,严守农药安全间隔期,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图片 1

图片 2

图1 农药包装标签上的安全间隔期

图片 3

图2 典型的备案农药标签内容

如上图农药标签所示,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在甘蓝上的安全间隔期是7天。这表示,使用这种农药防治甘蓝上的蚜虫时,用药量不超过标签上标示的最大用药量(20克制剂/亩),最多使用次数不超过2次的情况下,用药7天之后,就可以放心采摘了。

部分读者可能发现,有些农药标签上没有安全间隔期,这是怎么一回事?根据《农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第二章第十八条要求,下列农药标签可以不标注安全间隔期:(一)用于非食用作物的农药;(二)拌种、包衣、浸种等用于种子处理的农药;(三)用于非耕地(牧场除外)的农药;(四)用于苗前土壤处理剂的农药;(五)仅在农作物苗期使用一次的农药;(六)非全面撒施使用的杀鼠剂;(七)卫生用农药;(八)其他特殊情形。

在这种没有标注安全间隔期的情况下,按照农药标签上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技术要求施用农药,在采收期正常采收农产品,通常是符合安全要求的。(供稿:北京市农业农村宣传中心

责任编辑:张晓宇(QL0001)作者:吴迪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关闭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