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近日的《乘扶梯“左行右立”藏安全隐患》等报道,让搭乘扶梯要不要“左行右立”这一话题再度引发热议。目前,已有包括北京在内的多个城市不再倡导地铁站内搭乘扶梯时“左行右立”。不久前,本市更是特意在部分地铁扶梯上增加黄色脚印标识,提醒乘客在扶梯上并排站立。
然而,记者实地调查发现,想要改变乘客已形成多年的“左行右立”老习惯,并非一件容易事。
地铁国家图书馆站张贴的安全提示海报上,卡通人物仍然采用单独“右立”的形象。
客流量不大时,乘客习惯自觉站在扶梯右侧。本报记者 张楠摄
●现场直击
扶梯上“左行右立”仍是主流
周日上午,地铁动物园站人流量逐步增加。记者注意到,当扶梯客流量不大时,大多数乘客会优先站在扶梯右侧,自觉将左侧位置空出,只有一些右手抱孩子或拎童车的乘客,会选择站在扶梯左侧位置。一位带着十几岁孩子出行的母亲,看到孩子不经意站在扶梯左侧,还会赶紧把他往右拽一拽,并低声提示道:“靠右站,左边还有人走呢。”
在西直门地铁站,记者跟随人流排队搭乘出站扶梯,排在前面的十余名乘客,无一例外主动站在扶梯右侧。左侧空出位置则成为临时通道,3名乘客沿着左侧梯级一步步快速向上前行。
记者发现,只有在一些客流量较大的扶梯上,才能见到并排站立的乘客。此前在地铁北京南站记者就曾注意到,当搭乘扶梯乘客较多时,偶尔能见到有乘客选择与他人并排站在同一梯级上,其中以带着孩子、老人出行的人居多。而对于普通乘客而言,他们会宁可多等几秒再上扶梯,也不愿意与他人并排站立。
●专家解释
长期“左行右立”形成安全隐患
记者了解到,在北京,倡导乘客乘坐扶梯时靠右站立,将左侧开辟为急行通道始于2002年1月。而近年来,北京等多个城市的地铁已不再倡导“左行右立”。
近日,特种设备检验检测专家来到地铁北京南站,现场拆解电梯,揭示“左行右立”风险隐患。专家解释,之所以不推荐“右立”,是因为如果乘客长期集中在扶梯右侧站立,会使得扶梯右侧滚轮承受超负荷压力,造成梯级滚轮“失圆”,导致滚轮磨损加剧、寿命缩短,可能触发安全保护装置造成强制停梯,甚至致使乘客跌倒、挤撞。
而不建议乘客“左行”,是因为扶梯梯级高度约为21至24厘米,而普通楼梯台阶高度约为15厘米。乘客在运行中的扶梯上匆忙行走,较高梯级容易让乘客摔倒。尤其在早晚高峰时,个别乘客跌倒极易造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带倒多位乘客。
●乘客心声
自己改了习惯反遭别人埋怨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想要轻易改变20多年来乘客养成的“左行右立”习惯,并不容易。
“平时排队时,都会和前后的人保持适当距离,不愿意紧贴着别人。坐扶梯也一样,谁愿意紧挨着别人站。”一位市民说,搭乘扶梯时和熟人并排站立还能接受,和陌生人并排站在一起,难免觉得有点别扭。
也有市民认为,“右立”符合大部分人习惯,多数人是右利手,平时走路也是靠右行,搭乘扶梯自然习惯站在右侧,而且靠右站立,一旦遇到扶梯急停,右手能够更好地扶住扶手,更为安全。
有网友坦言,自己想响应号召“并排站立”,但现实中并不容易。“我也想站在左边,架不住后面老有人催,让左边的人让一下,不让还不高兴。”记者在采访中也看到,当有乘客站在扶梯左侧时,会有想从左侧通行的乘客不耐烦地催促其让道,甚至有的人会强行从并排站立的两名乘客间挤过去。
记者手记协助养成新习惯地铁还应做更多
通过实地调查,记者了解到,为保障乘客安全乘梯,在协助乘客养成“并排站立”“不在扶梯上行走”等习惯方面,地铁运营方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近日,北京部分地铁站扶梯上增加黄色脚印提示标识,这对一左一右印在扶梯梯级上的标识,划出乘客在扶梯站立的区域,提醒乘客不必“左行右立”,可选择并排站立。然而,这样的提示标识覆盖率还不高。记者在地铁北京南站,在14号线和4号线站区连续检查了三部扶梯,才找到一对黄色脚印提示标识。
对此,有市民提出,想要改变老习惯,应在地铁扶梯处多设置一些避免“左行右立”的标识,多增设提示“双侧站立”的黄色脚印和解读标识,让乘客一目了然。而对于“左行右立”容易造成扶梯零件磨损的情况,有人建议“扶梯定期更换运行方向”,而电梯厂商也应改进技术,增加检修频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