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森(1911-1942),原名赵宝森,又名赵寒,陕西蒲城人,中共党员,八路军冀东军分区副司令员兼冀东八路军13团团长,曾领导开辟房山县抗日根据地和盘山地区抗日根据地。
1932年2月,包森经中共蒲城县委秘书王培荣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进入西安高中,由于组织学潮被捕入狱,在西安学联营救下获释。1933年秋,包森在西安执行党交给的任务时第二次被捕,被判刑十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时获得释放。抗日战争开始,党派他去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分配到晋察冀军区独立第一师地方工作队。1938年2月,包森随邓华支队挺进平西,以过人的胆识和谋略,仅用两个多月就开创了房山地区抗日斗争的“三个第一”:开辟了房山第一个抗日根据地,创建了房山第一支抗日队伍,建立房山第一个区级抗日政权。
房山第一个抗日革命根据地
房山县是抗日前哨,地理位置重要。房涞涿联合县工委成立后,邓华支队和工委派包森到房山县开辟根据地。包森以县大队队长和邓华支队代表的身份,带一个小连,经峨峪、大安岭来到房山五区。他来到南窖后,以五区为基地,向周围各地区开展抗日工作,开辟了房山第一个抗日革命根据地。
房山第一支抗日队伍
包森在南窖一带利用各种机会,发动和组织群众抗日,积极开展改编五区、四区自卫团的工作,先后说服了五区自卫团团总解景波等人,和原四区维持会会长殷耀东、四区自卫团团长郝洪如,接受改编、同意抗日。包森将五区、四区自卫团改编为房涞涿抗日游击支队,包森任支队长,江石之(姜时喆)任政治部主任,支队下设三个大队,这是房山县人民自己的第一支抗日队伍。
房山地区第一个区级抗日民主政权
房山五区已经成为巩固的抗日根据地,建立抗日政权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包森和姜时喆、王友梧等进步青年商议后,决定废除日伪的维持会,建立抗日的救国会。经过多方面的酝酿和筹备,南窖地区抗日救国会正式成立,王友梧任救国会主任。五区区政府也相继在南窖成立,罗化之任区长,这是房山地区建立的第一个区级抗日民主政权。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后,抗日宣传工作逐步向周围地区开展,河套沟50多个村庄相继成立抗日组织,方圆600多平方里的土地上燃起了熊熊抗日烈火,为以后建立房山、良乡联合县政府创造了有利条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8年4月底,包森调离房山,6月率40多人到冀东,在河北兴隆一带开辟抗日游击区,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冀东游击战争。1939年10月,包森被任命为冀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十三团团长,领导开辟了以盘山为中心的西部游击根据地,为在冀东建立一支能打善战的队伍立下了卓越功勋。1942年2月17日,包森在遵化县一次战役中不幸胸部中弹牺牲,年仅31岁。
包森不仅是房山地区抗日根据地的早期开创者之一,还是整个冀东军区抗日战争的卓越领导者,他的名字镌刻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抗日英烈”纪念碑上,他的赫赫战功与英雄精神永远留在人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