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北京> 正文

2025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在京开幕 丁肇中等6人获基础科学终身成就奖

2025-07-14 00:18 新京报

来源标题:丁肇中等6人获基础科学终身成就奖

7月13日,2025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丁肇中、朱棣文、戴维·格罗斯、罗伯特·塔扬、森重文、乔治·卢斯蒂格6位科学家现场获颁2025基础科学终身成就奖。

国际基础科学大会由丘成桐院士于2023年发起设立,已成功举办过两届,主题为“聚焦基础科学,引领人类未来”。

国际大奖得主、中外院士云集开幕式

当天,丘成桐、姚期智等4位菲尔兹奖得主、3位诺贝尔奖得主、2位图灵奖得主领衔出席。多位邵逸夫奖、沃尔夫奖、狄拉克奖等国际大奖得主,80余位中外院士,10余位各国数学会主席及代表,近千名来自国内外学术组织、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和学生,共同见证了这一国际基础科学界顶级学术会议的启幕。

大会主席、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回顾了近年来数学、物理、信息科学和工程等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从多个百年数学猜想有望得到解决,到量子计算的飞速跃升,再到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演进,各个学科深度交汇,他认为,一个由理论突破与技术创新共同驱动的时代或将到来。他期待通过本次大会搭建开放、包容的国际学术平台,进一步推动海内外科学界更深层次的对话与协作。

基础科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登台领奖

在备受瞩目的颁奖环节,6位“基础科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依次登台领奖。

基础科学终身成就奖于2023年设立,旨在表彰在数学、物理、信息科学和工程三大基础科学领域发挥根本性推动作用、做出杰出贡献且具有独创精神的科学家,他们的工作在过去三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内深刻地影响了学科发展。获得2025年度基础科学终身成就奖的6位杰出科学家,均在各自领域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不断突破科学的边界。

物理领域获奖者之一的丁肇中是著名华裔物理学家,他在高能物理领域取得的突破性研究成果,为人类探索万物和宇宙的基本构成作出了革命性贡献。这位科学巨擘用五项里程碑式实验重塑了现代物理学的认知框架。如今,他仍带领着16国科学家团队在国际空间站挑战宇宙射线理论的边界。

2025基础科学终身成就奖得主森重文首次来华,他对中国数学近年来的快速发展表示赞赏。他提到,在本次大会的报告人中看到了许多老朋友以及学术榜样,与这些杰出科学家相聚,让他感到十分欣喜。

人工智能研究机构Open AI等斩获前沿科学奖

开幕式同时颁发前沿科学奖。本届奖项评选出118篇基础科学领域的杰出论文,覆盖数学(75项)、物理(16项)、信息科学和工程(27项)三大领域。

获奖作者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包括菲尔兹奖得主、基础物理学突破奖得主以及众多学术新秀。其中,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等13所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论文作者揽获了17项奖项,涵盖数学与理论物理、计算数学、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交叉科学与应用等热点问题,展现了中国学者在基础理论研究、算法创新和前沿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实力和创新活力。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研究机构OpenAI以及M eta旗下人工智能研究团队FAIR,亦斩获本届前沿科学奖。

未来两周大会将举办500余场学术会议

在接下来的两周里,包括400余位国际顶尖科学家在内的近千名海内外优秀学者、青年学子将共聚怀柔科学城,在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围绕数学、物理、信息科学和工程三大基础科学领域展开学术探讨和交流。

大会将举办500余场学术会议,包括大会报告、专题学术会议及卫星会议,多位国际顶尖科学家将领衔主讲基础科学报告、前沿科学奖报告,分享各领域最新突破性成果,推动多学科协同创新。学术报告涉及基础科学各个分支,以及与各学科的交叉领域,特别是人工智能理论前沿方向,包括生成式AI与多模态、计算机视觉与机器人、模型创新等。此外,AI驱动的跨学科研究,包括数学、生命科学、物理建模等也令人瞩目。

在推动学术交流的同时,大会着力构建青年科学人才培养的生态体系,策划了多层次的特色活动。在学术对话活动方面,“数学之夜”“物理之夜”“信息科学和工程之夜”三场专场沙龙汇聚多位国际大奖得主,共话基础科学前沿。

“ICBS科学家肖像画创作”今年面向全国50余所中学征集优秀作品,让中学生通过艺术创作感受科学与艺术之美,6幅最佳作品最终入选,小画家们现场为科学大师献上画作;“清华日”专场,中外科学家将到访清华大学,与学生代表分享科研经历,启迪青少年科研梦想。

今年是大会在怀柔科学城举办的第三年。截至目前,怀柔科学城的37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和交叉研究平台中,29个已进入科研状态,16个科技设施向全球开放,累计产出的科技成果已达386项。

关注

丁肇中:实验是知识进步的根本

当89岁高龄的丁肇中缓步走向领奖台时,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向这位实验物理学泰斗致敬。

丁肇中是著名华裔物理学家,他在高能物理领域取得的突破性研究成果,为人类探索万物和宇宙的基本构成作出了革命性贡献。他最著名的成就是1974年发现J/ψ介子,这一发现证实了粲(càn)夸克的存在,在构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与合作者也因此获得了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回顾了自己半个多世纪的科学探索历程。从1966年首次证实电子不具有可测量的尺寸,到将电子半径上限推进至10-17厘米的持续研究;从发现光与质量光的转化现象,到捕捉到寿命超常万倍的新型物质引发“粒子物理学的十一月革命”;从揭示强相互作用传播子——胶子的存在,到在27公里周长的LEP对撞机上验证基本粒子家族,这位科学巨擘用五项里程碑式实验重塑了现代物理学的认知框架。

“目前,我正领导着一项在国际空间站开展的实验,旨在精确研究宇宙射线的起源、暗物质及反物质的存在。”丁肇中说,这是一项在太空进行的精密加速器式实验,有全球16个国家参与其中。迄今为止,他们的研究结果均与现有的宇宙射线理论不符,这意味着需要建立全新的理论来解释。

“能够获得基础科学终身成就奖,我深感荣幸。我是一名实验物理学家,而实验对于知识的进步有着根本性的重要意义。”丁肇中说,一种理论无论多么精妙,都无法否定实验结果;只有当实验与理论产生矛盾时,知识才能实现突破。物理学的发展离不开理论物理学家与实验物理学家的紧密合作。“实验是知识进步的根本。”丁肇中在感言中强调。

责任编辑:张思宇(QX0007)作者:张璐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关闭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