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北京> 正文

记者抽样调查统计电动自行车骑行者佩戴头盔情况:1273个骑行者 戴头盔的仅三成

2025-07-17 00:49 新京报

来源标题:1273个骑行者 戴头盔的仅三成

根据正在公开征求意见的北京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修订稿,北京拟规定骑乘电动自行车应佩戴合规的安全头盔。

记者注意到,按照北京目前的相关法规条例,骑乘电动自行车时佩戴头盔仅属于建议和倡导,但佩戴好头盔的安全防护作用显著,交管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八成的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死亡原因为颅脑损伤,正确戴头盔可降低70%-80%的严重脑损伤风险。目前,我国至少有26个省市地方立法强制性规定电动自行车骑乘人佩戴头盔。

当下北京市民在骑行电动自行车时佩戴安全头盔的情况如何?近日,新京报记者走访多地,经过对5个区、7条道路的抽样调查统计发现,上述点位通行的1273辆电动自行车中,仅三成骑行者能够佩戴好安全头盔,其中,每天中午炎热时段的头盔佩戴率不足两成。在骑行者群体中,超七成的外卖配送员能自觉佩戴好安全头盔,佩戴比例明显高于其他骑行者。目前,部分外卖平台已采取了手机摄像头随机抽检的方式进行监管。

7月14日,东三环中路辅路南向北方向,不少电动自行车骑行者未佩戴头盔。 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7月14日,广渠门外大街一电动自行车行售卖的夏季款头盔。

探访1

早晚高峰骑行者佩戴头盔比例略高

近日,新京报记者在朝阳、海淀、东城、西城、丰台等多地探访时发现,在探访的全部点位中,共通行电动自行车1273辆,其中骑行者佩戴头盔的有376辆,头盔佩戴率约为30%,但较2020年“一盔一带”行动刚刚开始时有了明显的提升。另外从数据上看,在早晚高峰时段,骑行者佩戴安全头盔的比例也要高一些。

7月14日上午10点30分至10点40分间,东三环中路辅路南向北方向,共通行电动自行车395辆,其中骑行者佩戴头盔的有105辆,佩戴比例约为26.5%。

同日,在广渠门外大街西向东方向,晚上5点50分至6点间,通行电动自行车157辆,其中骑行者佩戴头盔的有56辆,佩戴比例约为35.6%。

而东三环中路辅路南向北方向,晚上6点20分至6点30分,通行电动自行车221辆,其中骑行者佩戴头盔的有83辆,佩戴比例约为37.5%。

记者从交通部门了解到,目前北京市电动自行车在整体交通出行中的占比已达14%,出行集中在中短距离范围,但与共享单车主要接驳地铁站的出行特征不同,电动自行车平均每次出行距离约为4.4公里。因此有不少出行者是完全依赖电动自行车进行通勤。

近年来不少通勤者已经日渐养成了佩戴安全头盔的习惯。如果不是刮风下雨这样的恶劣天气,家住双井在太阳宫上班的市民王先生基本上每天都骑电动自行车上下班,这样可以避开东三环的拥堵,也不用去地铁10号线里排长队。从2023年开始,王先生骑车时也开始戴上了头盔。“主要是身边的朋友慢慢都开始戴,家人也经常叮嘱自己注意安全。”王先生说。

市民张女士也是每天靠电动自行车通勤,她说路程不太远,骑电动自行车十分便利。但夏天闷热,所以不爱戴头盔,而且车上没有放置头盔的车箱,需要走到哪儿拎到哪儿,比较麻烦。不过看到北京新出的征求意见稿,她认为强制戴头盔十分有必要,这是对每个人的安全负责,未来会按照要求佩戴头盔。

探访2

超七成外卖员能自觉戴好头盔

记者通过调查走访还发现,外卖配送等职业骑手的头盔佩戴率较高,在朝阳双井、海淀苏州街、东城区广渠门等区域,超过七成的外卖员都会佩戴好安全头盔。这主要是得益于交管部门相关安全宣传的引导,以及外卖配送企业对外卖员的企业内部管理约束机制。

7月14日,苏州街辅路南向北方向,12点30分至12点40分间,通行电动自行车110辆,其中骑行者佩戴头盔的有55辆,佩戴比例为50%。

记者发现,该点位的头盔佩戴率较高的原因主要是该路段周边餐厅和写字楼密集,又正值中午送餐高峰时段,路面上通行的电动自行车以外卖电动自行车为主,由于近年来交管部门持续宣传引导和企业内部的安全要求,外卖骑手头盔佩戴率要明显高于其他骑行者群体。如果只统计该路段内非外卖员骑行者的数据,在12点30分至12点40分间,苏州街辅路南向北方向,通行电动自行车42辆,其中骑行者佩戴头盔的仅有5辆,佩戴比例约为11.9%。而该时段内外卖员的头盔佩戴率为73.5%。

类似的情况在其他点位也有所体现。7月14日晚上7点至7点05分,广渠门内大街西向东方向,通行电动自行车75辆,其中骑行者佩戴头盔的有20辆,佩戴比例约为26.7%。该时段内,外卖员的头盔佩戴率也约为7成。

多位来自不同平台的外卖配送员告诉记者,目前,平台都非常注意安全问题,每日上线接单前都需要进行佩戴头盔的人脸识别认证。

记者了解到,也有外卖平台推出了智能安全头盔,可以直接监测骑手的戴盔情况。同时,相关平台也会采取调用手机摄像头进行随机抽检的方式,有时在骑手接单过程中的一两秒内就完成了视频抽检,这样也避免了外卖骑手发现平台要进行监测,再临时戴头盔的情况出现。

探访3

高温持续 骑手盼头盔透气又安全

近期,随着北京的持续高温,午间时段的头盔佩戴率较低的情况也并不少见。7月14日下午,记者先后前往西三环中路辅路、宣武门外大街等道路进行探访,部分路段下午2点左右的电动自行车头盔佩戴率不足两成。

下午2点20分至2点30分间,西三环中路辅路公主坟桥至莲花桥路段,共通行电动自行车90辆,其中骑行者佩戴头盔的有15辆,佩戴比例约为16.7%;下午2点50分至3点间,西三环中路辅路六里桥至莲花桥路段,共通行电动自行车109辆,其中骑行者佩戴头盔的有18辆,佩戴比例约为16.5%;下午3点半至3点40分间,宣武门西大街西向东方向,共通行电动自行车116辆,其中骑行者佩戴头盔的有24辆,佩戴比例约为20.6%。

而为了在戴好头盔的同时实现防暑和避免过度出汗,外卖骑手们也有自己的办法,他们会在头盔内再垫上一层吸汗的薄方巾,或者直接在头上戴一个冰丝材质的弹力头巾,这样即便出汗也不会弄脏头盔,每天只需要清洗头巾即可。

“但我们还是希望能有一些安全可靠又轻薄凉快的安全头盔可供选择。”记者在走访时,多位外卖配送员都表达了这样的诉求。

市场上是否有这样的头盔可供选择呢?记者走访了丰台、朝阳等地多家电动自行车销售门店。

北京某品牌电动自行车区域经销商告诉记者,符合国标要求的夏款头盔和冬款头盔,其实区别不是太大,主要就是多了一些透气孔,不过整体的厚度并不会明显缩减,市场上有一些所谓的电动自行车头盔实际上是自行车头盔,其达不到应有的安全效果。“这种头盔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来不安全,拿在手里轻飘飘的,其实就是在硬塑料里面垫了一层海绵泡沫。”不过他也表示,现在这些头盔大多不会在门店线下售卖,主要集中在电商平台。

记者注意到,从2023年7月1日开始,《摩托车、电动自行车乘员头盔》GB811-2022(即头盔“新国标”)正式实施,“新国标”在固定装置稳定性、佩戴装置强度、吸收碰撞能量、耐穿透、护目镜等方面都作出了明确规定。

在广渠门外大街的一家电动自行车门店,记者看到,该门店内只有两款其自有品牌的安全头盔售卖,均为夏款,不过并没有比冬款头盔薄很多,只是在头盔的前后多了数个透气孔。该门店的经营者表示,现在的头盔都有安全标准,防护效果要过关,他们销售的头盔首先得符合安全要求,否则也不能售卖。

7月14日18点,东三环双井路口,大量电动自行车骑行者未佩戴安全头盔。

链接

至少26省市立法强制性规定骑乘电动自行车佩戴头盔

记者了解到,从2023年开始,北京市公安交管部门围绕电动自行车易发多发的交通违法,从避免事故发生、防范人身伤害的角度出发,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电动自行车“五不一戴”交通安全主题宣传实践活动,倡导骑乘电动自行车时正确佩戴安全头盔就是其中的一项重点。

到目前为止,对于骑乘电动自行车时佩戴头盔的要求,北京市一直采取的是鼓励、建议的措施,根据2018年起实施的《北京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北京市鼓励电动自行车驾驶人佩戴安全头盔,并未进行强制性规定。

今年6月25日至7月24日,北京市公安局会同相关单位起草的《北京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公开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记者注意到,在征求意见稿中,对头盔使用的描述已经调整成了“驾驶、乘坐电动自行车应当规范佩戴符合国家标准并且经过强制性产品认证的乘员头盔”。

北京交管部门表示,据统计,近八成的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死亡原因为颅脑损伤,正确戴头盔可降低70%-80%的严重脑损伤风险。目前,我国至少有26个省市地方立法强制性规定电动自行车骑乘人佩戴头盔。从出台法规的地区看,头盔佩戴率与安全防护效果均有明显提升。

根据戴头盔保安全的国际共识,综合社会各界的意见,参考外省市做法,北京在条例修订草案中,将现有条例中的倡导性条款修改为强制性规定,要求骑乘电动自行车应当戴头盔,保障生命安全。待新规出台后,对未按规定戴头盔的,公安交管部门将依法处警告或者10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

责任编辑:张思宇(QX0007)作者:裴剑飞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关闭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