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104岁生日。站在海淀区这片“进京赶考”的初心之地,触摸那些浸透历史温度的红色坐标,会发现它们从未褪色——不仅是教科书上的事件标记,更是能在当下社区菜场、老旧楼道里找到回响的精神密码。
清华园火车站的月台地砖早已换过几轮,但1949年3月25日清晨的脚步声仿佛仍在回荡。毛泽东同志在这里踏上北平土地时,随身携带的除了文件箱,还有对“不当李自成”的清醒认知。这种“赶考”心态,在如今西三旗街道的“党员责任岗”上有了新注解:老党员们连续三年在早晚高峰守在地铁口疏导人流,他们胸前党员徽章的反光,与当年领导人衣襟上的尘土,有着同样的重量,都是对“人民至上”的朴素践行。
香山双清别墅的灯光曾照亮渡江战役的蓝图,而今这束光化作了海淀基层治理的创新火花。清缘东里社区的“居民议事厅”里,社区党员带着居民代表拆解电梯大修的难题,墙上贴着的施工进度表,与当年指挥作战的军事地图有着相似的肌理:标注着“难点”“节点”,写满了“群众意见”“解决方案”。那些在抗战时期大觉寺地下交通线传递过的情报,如今变成了社区网格员笔记本上的民生台账,每一页都记着“张大妈家水管漏水”“李姐家孩子入学咨询”,纸张边缘的褶皱里,藏着与当年“保护群众”一脉相承的执着。
海淀的红色资源最动人的特质,在于它始终“活着”,社区绿化带的“断壁残垣”处,社区党员带领孩子们种下的树木已亭亭如盖,树干上挂着的“党员认养牌”,与平西抗战时期群众为八路军藏粮食的陶罐,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梧桐苑的青活力社区里,年轻党员年年创新的社区活动,将“为人民服务”的誓言转化为可触摸的温度。这些场景里没有宏大叙事,却让“红色基因”有了具体的质感:是把群众需求记在手机备忘录里的习惯,是面对矛盾时“让我来”的担当,是像当年保护地下交通线一样守护居民幸福感的较真。
104年的征程里,海淀的红色地标不断生长出新的意义。当香山的晨雾漫过革命旧址的飞檐,也会落在社区食堂为独居老人准备的热粥上;当年从贝家花园秘密送出的情报里藏着民族的希望,如今社区议事群里弹出的每一条民生建议,都连着新时代的向往。这种从历史现场到生活场景的精神接力,正是海淀红色资源最珍贵的独家注解,它告诉我们,传承红色基因从不需要刻意模仿过去的姿态,而是要像那些先辈一样,永远把脚下的土地和身边的人们,放在心最沉的地方。(杨抑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