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北京> 正文

海淀“小齿轮”撬动科学仪器“大突围”

2025-07-18 19:18 千龙网

在科技创新的赛道上,高端科学仪器始终是衡量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核心标尺。当海淀区正式发布《科学仪器先锋领航行动计划(2025—2027年)》时,这场以区级行政单位为主导的产业突围战,不仅标志着我国科学仪器领域自主创新路径的重大突破,更折射出首都科创策源地在新发展格局下的责任担当。

作为全国首个区级科学仪器专项三年行动计划,海淀区的战略抉择绝非偶然。数据显示,我国高端科学仪器市场进口率超70%,质谱、光谱等核心品类进口依赖度更是突破90%。这种技术封锁直接威胁着科研安全——某质谱仪关键部件断供曾导致某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停滞数月。海淀区坐拥清华、北大等37所高校及中科院等顶尖科研机构,每年产生超万台次高端仪器使用需求,这种得天独厚的场景优势,为技术验证与迭代提供了天然试验场。

行动计划的四大工程布局,精准切中产业痛点。在技术产品强基层面,聚焦冷冻电镜、超分辨显微镜等标志性整机突破,实质是瞄准诺贝尔奖级科研工具的国产化替代。值得关注的是,海淀区明确将人工智能算法与科学仪器深度融合,这种跨界创新路径已在探维科技固态激光雷达量产中初见成效,为质谱分析、光学检测等传统领域注入变革动能。

人才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成为关键变量。海淀区规划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培养体系,直指高端传感器、真空技术等“卡脖子”环节的人才缺口。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与航峰科伟的产教融合实践表明,当科研人才带着工程化思维参与仪器研发,技术突破周期可缩短40%。这种人才红利与海淀区每年超2000件仪器领域专利储备相结合,将构筑起难以复制的创新护城河。

从应用推广视角审视,用户委员会机制的创设堪称点睛之笔。过去国产仪器遭遇的“验证鸿沟”,在海淀区200余家企业参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供应的实践中找到突破口。某光谱仪企业通过中科院测试平台反馈,三个月内完成三代产品迭代,最终打入欧盟市场。这种“需求侧倒逼供给侧”的闭环逻辑,正是破解产学研脱节痼疾的金钥匙。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海淀区的科学仪器突围战正带动中国科学仪器产业全链条协同。随着国产200kV场发射电镜点亮实验室,随着冷冻电镜技术瓶颈逐步攻克,中国科研人员将透过真正自主的“科学之眼”探索未知。这不仅是技术自主的突围,更标志着一个大国创新体系从跟跑向并跑的关键跃迁——当区域创新高地成功突破高端科学仪器的壁垒,其示范效应将激活全国创新网络,最终汇聚成支撑科技强国的坚实基础。(孙旭)

责任编辑:陈丽艳(QX0006)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关闭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