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0日),北京正式入伏。今年三伏天将持续至8月18日,共30天。
三伏天也是传统医学认为“冬病夏治”的好时机。此前,北京有多家医疗机构开放了三伏贴预约通道,入伏之后,三伏贴的贴敷随之开始。
同时,从7月20日起,本市正式进入主汛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七下八上”时期,一年中降雨最多、最集中且强度最强的时期,也是防汛防洪的最关键时期。
天气:湿度不低“闷蒸感”较强
今明两天多云到晴为主,气温回升是主旋律,加上湿度依然不低,“闷蒸感”较强,注意防暑补水。本周中后期天空云量增多,主打“多云到阴”,预计23日夜间至24日白天有雷阵雨天气,请及时关注临近预报预警信息。入伏之后,高温暂时没有发威,预计7月21日至28日白天最高气温31℃~33℃,夜间最低气温23℃~25℃,本周都没有高温天。
近期降水频繁,地质灾害风险加大,避免前往山区、河道等隐患区域活动。
三伏贴:并非所有人都适用
据北京中医医院介绍,“三伏贴”有特定的适用人群,应根据不同的体质、疾病,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
“三伏贴”适用于冬天易发作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过敏性鼻炎,小儿、老人(60岁以上)体虚易感冒、反复咳喘(呼吸道感染)。
同时,需符合中医辨证属阳虚为主,或寒热错杂以寒为主者,在秋、冬季节容易反复发作或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呼吸系统)疾病。对于各种发热性疾病,多种感染性疾病的发热期及活动性肺结核者,咳吐黄色浓痰、咯血、衄血或易出现口腔溃疡等内火较重者,贴敷部位的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者,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皮肤过敏、瘢痕体质者,不建议进行“三伏贴”贴敷治疗,或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在治疗过程中,还要注意贴敷后应避免剧烈运动及大量出汗,以防药物脱落;尽量减少电扇、空调直吹,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在贴敷期间的饮食宜清淡,尽量避免食用寒凉、过咸等食物;应慎食海鲜、牛羊肉等。取下贴敷药物后,可用清水冲洗局部。不要搓、抓、挠局部皮肤,也不要使用洗浴用品或涂抹其他药品,防止对局部皮肤的进一步刺激。小儿、久病、体弱、消瘦者,贴敷时间宜短,并应在贴敷期间密切注意有无不良反应。
需要注意的是,“冬病夏治”疗法是疾病治疗的一种手段,并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疗,正在接受相关治疗的慢性病患者在进行“冬病夏治”期间也不能盲目减药、停药,以免导致疾病加重。
该院自6月21日至“三伏”结束前,患者预约呼吸科门诊、儿科门诊、耳鼻咽喉科门诊、综合门诊、老年病门诊、健康管理门诊、针灸科门诊、杂病门诊(普通号、专家号均可),就诊时可直接预约贴敷。
广安门医院“冬病夏治专题号”预约服务端口也已全线开通,至8月18日期间,院区全部自助机都能预约挂号、取号、交费。
防汛:警惕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七下八上”之所以多雨与副热带高压有关。每年7月下旬前后,夏季风的北边缘推进到了华北地区,同时,副热带高压脊线稳定地维持在北纬25°以北,副热带高压就像一个水汽“传送带”,借助气流把洋面上的水汽源源不断地向北输送。暖湿气流一旦与东移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就容易形成强降水或持续性降水。北方暴雨的产生也少不了地形“靠山”的推波助澜:太行山脉呈南北走向横亘于华北中部,是东部地区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天然分界线,对华北天气系统特别是暴雨有着重要影响。此外,“七下八上”也是西北太平洋台风活跃的时期,由于台风本身携带大量的水汽,一旦在“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北上,会造成防汛形势陡然紧张。
在这个时期,需警惕山洪、泥石流、暴雨等自然灾害的发生。(记者 王景曦 戴轩 展圣洁)

7月20日,北京中医医院儿科,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前来贴三伏贴。 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昨天(20日),北京正式入伏。今年三伏天将持续至8月18日,共30天。
三伏天也是传统医学认为“冬病夏治”的好时机。此前,北京有多家医疗机构开放了三伏贴预约通道,入伏之后,三伏贴的贴敷随之开始。
同时,从7月20日起,本市正式进入主汛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七下八上”时期,一年中降雨最多、最集中且强度最强的时期,也是防汛防洪的最关键时期。
天气:湿度不低“闷蒸感”较强
今明两天多云到晴为主,气温回升是主旋律,加上湿度依然不低,“闷蒸感”较强,注意防暑补水。本周中后期天空云量增多,主打“多云到阴”,预计23日夜间至24日白天有雷阵雨天气,请及时关注临近预报预警信息。入伏之后,高温暂时没有发威,预计7月21日至28日白天最高气温31℃~33℃,夜间最低气温23℃~25℃,本周都没有高温天。
近期降水频繁,地质灾害风险加大,避免前往山区、河道等隐患区域活动。
三伏贴:并非所有人都适用
据北京中医医院介绍,“三伏贴”有特定的适用人群,应根据不同的体质、疾病,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
“三伏贴”适用于冬天易发作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过敏性鼻炎,小儿、老人(60岁以上)体虚易感冒、反复咳喘(呼吸道感染)。
同时,需符合中医辨证属阳虚为主,或寒热错杂以寒为主者,在秋、冬季节容易反复发作或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呼吸系统)疾病。对于各种发热性疾病,多种感染性疾病的发热期及活动性肺结核者,咳吐黄色浓痰、咯血、衄血或易出现口腔溃疡等内火较重者,贴敷部位的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者,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皮肤过敏、瘢痕体质者,不建议进行“三伏贴”贴敷治疗,或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在治疗过程中,还要注意贴敷后应避免剧烈运动及大量出汗,以防药物脱落;尽量减少电扇、空调直吹,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在贴敷期间的饮食宜清淡,尽量避免食用寒凉、过咸等食物;应慎食海鲜、牛羊肉等。取下贴敷药物后,可用清水冲洗局部。不要搓、抓、挠局部皮肤,也不要使用洗浴用品或涂抹其他药品,防止对局部皮肤的进一步刺激。小儿、久病、体弱、消瘦者,贴敷时间宜短,并应在贴敷期间密切注意有无不良反应。
需要注意的是,“冬病夏治”疗法是疾病治疗的一种手段,并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疗,正在接受相关治疗的慢性病患者在进行“冬病夏治”期间也不能盲目减药、停药,以免导致疾病加重。
该院自6月21日至“三伏”结束前,患者预约呼吸科门诊、儿科门诊、耳鼻咽喉科门诊、综合门诊、老年病门诊、健康管理门诊、针灸科门诊、杂病门诊(普通号、专家号均可),就诊时可直接预约贴敷。
广安门医院“冬病夏治专题号”预约服务端口也已全线开通,至8月18日期间,院区全部自助机都能预约挂号、取号、交费。
防汛:警惕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七下八上”之所以多雨与副热带高压有关。每年7月下旬前后,夏季风的北边缘推进到了华北地区,同时,副热带高压脊线稳定地维持在北纬25°以北,副热带高压就像一个水汽“传送带”,借助气流把洋面上的水汽源源不断地向北输送。暖湿气流一旦与东移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就容易形成强降水或持续性降水。北方暴雨的产生也少不了地形“靠山”的推波助澜:太行山脉呈南北走向横亘于华北中部,是东部地区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天然分界线,对华北天气系统特别是暴雨有着重要影响。此外,“七下八上”也是西北太平洋台风活跃的时期,由于台风本身携带大量的水汽,一旦在“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北上,会造成防汛形势陡然紧张。
在这个时期,需警惕山洪、泥石流、暴雨等自然灾害的发生。(记者 王景曦 戴轩 展圣洁)

7月20日,北京中医医院儿科,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前来贴三伏贴。 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