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北京> 正文

“人民第一堡垒”焦庄户:昔日钻地道 今朝踏康庄

2025-07-22 07:17 北京日报

来源标题:“人民第一堡垒”焦庄户: 昔日钻地道 今朝踏康庄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魂飞胆也颤”。

一曲旋律激昂、朗朗上口的《地道战》,唤起多少人对抗战岁月的回忆。位于顺义区龙湾屯镇的焦庄户村,几十年来始终留存着地道战的痕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记者来到这座燕山脚下的小村庄,寻访“人民第一堡垒”的旧貌新颜。

抗战岁月

地道战纪念馆焕新开放

户户相连,村村相通,宛若迷宫的地道,令人不禁感叹村民们的斗争智慧。和同学们一起到地道战遗址纪念馆参观,钻地道,也是不少北京孩子难忘的童年回忆。

今年的“五一”小长假,整体提升后的北京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重新开放,首日接待3700余人,假期之后几天依旧热度不减,每日稳定在4000人上下。

全新装潢过的展厅,明亮大气。一张泛黄的党员登记表上,“熄火村”三个字依稀可见——这是当年焦庄户村的代号。为躲避敌人耳目,抗战时期许多村庄都有类似的化名。陈列柜里,一封插着三根鸡毛的信件静静地躺着,这是当年儿童团或妇救会成员传递紧急情报的“密码”。曾雍雅将军的相机、民兵自制的地雷、妇女亲手缝制的鞋袜……一件件展品细节丰富,是军民联合的有力见证。

“这地道拐了三次弯,还有射击孔!”一个男孩钻出模拟地道,满脸兴奋地拉着妈妈讲述刚才的“冒险”过程。为方便市民游客打卡拍照,馆内新增一处情景体验区。据介绍,真实地道为方便游客行走特意拓高了,模拟地道接近1.4米的原始平均高度,更加原汁原味。

馆内新增的互动装置吸引了不少孩子的目光。大屏幕上,蜿蜒的地道如迷宫般展开。孩子们可以模拟面对敌人进行水、火、毒气等破坏时如何应对。翻板盖口、暗设排水、气孔通风等地道的巧妙设施通过动画的方式跃然眼前。

今年69岁的村民马成是当年焦庄户村民兵中队长马文藻的儿子。开馆那天一大早,他就特意来到纪念馆,一直观察每位游客的神情。“第一天来的多是五六十岁的观众,看得很仔细动情。”马成说,“后几天有很多80后带着孩子来。他们可能一开始只是春游的心情,可进馆后表情就严肃了,出来的时候感觉都挺有收获的。”说到这,马成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龙湾屯镇集体林场种植的赤松茸。记者 武亦彬摄

龙湾屯镇集体林场内,油鸡在林下散养。记者 武亦彬摄

越打侵略者百姓心越齐

行走在地道中,微弱的煤油灯照亮了前方狭窄的通道。陷阱、会议室、储藏室等一一呈现,幽暗的地道如同一条时光隧道,带人们回到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

“侵略者越凶残,我们百姓心越齐,焦庄户没出过一个汉奸!”说起父辈经历的那段岁月,整理编写过9本焦庄户抗战书籍的马成,时而语气十分激动,时而又陷入沉思。

1939年前后,日军实行“三光”政策,短短几个月,焦庄户被杀害的平民达数十人。敌人一扫荡,老百姓只能往山上跑。“我母亲刚嫁过来,裹着小脚,有一次脚卡在石头缝里,骨折走不了了。大家赶紧找来一头毛驴,驮着我母亲,才逃过一劫。”

为打击敌人、保护自己,村民们白天忙着犁地搞生产,夜晚悄悄用铁锨、镐头挖地道,为了不让敌人发现新的土方,还要连夜把土垫在猪圈、鸡窝里或移出去垫道消化掉。

“那次民兵打跑了鬼子,村里800余人无一伤亡。”马成向记者讲起地道战第一次让全村成功转移,往事仿佛就在眼前。1943年初夏,一小队日本兵潜伏在村外的芦苇塘准备偷袭。村里紧急商议后,马文藻带着民兵迎敌,村长马福迅速组织村民转入地道。“敌人的武器好,可是盲目。我们打击精准,利用‘麻雀战’袭扰敌人,咱地道也顶用!”马成说,此后村民更有挖地道抗敌的信心了。

凝结着村民智慧和心血的地道,像不断燃起的星星之火,从焦庄户村迅速传播开来。到1945年,形成了北至大北坞村,南至龙湾屯村、唐洞村,长达11.5公里的地下长城。走在宁静的村庄里,宽阔的柏油路,树影沙沙,很难想象这里抗战期间发生战斗和执行作战任务上百次。随机询问村里的几名老人,大家都会一脸骄傲地说:“在咱焦庄户村,谁家还没几个挖过地道的。”

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焕新开放。记者 孟紫薇摄

和平年代

抗战精神引领村民致富

“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毛泽东主席曾经这样说过。这段话,也是焦庄户村的真实写照。战争年代,大家邻里守望、一致对外。在和平年代,焦庄户村民也未曾减弱继续奋斗的动力。

如今,1400余人在村里过着平静的生活。村庄道路干净整洁,两侧红色的文化墙,继续向世人讲述着“人民第一堡垒”的故事。村里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家庭盖起了漂亮的2层小楼;家家户户都有汽车。不少年轻人选择回到家乡创业。

红色教育、田园观光、果品采摘、特色民宿……近年来,村民依托当地红色资源,传承红色精神、发展“红绿融合”的生态旅游,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不大的村子里,30多户开设了农家乐。凉棚下,支上圆桌,拌野菜、窝窝头、玉米饼等“忆苦饭”,让人们不禁回想起过去艰苦的岁月。每年五六月,瓜果挂满枝头。独特的山前小气候和土壤,让这里的樱桃、杏、李子、桃子远近闻名,百姓收获“致富果”,生活是那么甜。

到了秋天,舞彩浅山红叶烂漫。去年最多一天,曾吸引6万余人慕名而来,体验国家级登山步道。果园里,酥梨、红富士苹果相继成熟。“登山客”又变成了“采摘客”,尽享丰收的喜悦。

从村里出来,驱车向南5分钟是龙湾屯镇集体农场。38座米黄色全自动大棚去年年底建成,如同一座座巨大的沙丘,里面种植着有机茴香、原味番茄、黄瓜、生菜、羊肚菌等。“村里人能吃苦,找出几个能干的太容易了。”村支书韩少林告诉记者,焦庄户村共有20余人在这里工作。“大家的思路转变得很快,学着用手机操控滴灌范围、生物防治病虫害等,前年还援藏送出技术。”

阳光穿透层叠的枝叶洒入林间,一旁的集体林场,赤松茸、竹荪等食用菌种植面积达近300亩,年产值超100万元;养殖北京油鸡万余只,实现年收入40万元。林场还种植了百合、丹参、板蓝根等中草药。“家门口就能赚到钱了。”韩少林笑着说。

跨越时空的思念

马成:父辈们用鲜血换来今日安宁

展厅里,一把手枪算不上精致,而且锈迹斑驳,那是85年前父亲马文藻缴获的第一支枪,伴随着他参加了多次战斗。一位母亲正带着儿子观看,男孩调皮地伸手想摸,我仿佛突然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父亲的身影在我脑海里浮现——中等偏上的个头,瘦瘦的。总有人说他勇敢,其实我知道,给他力量的是身后的百姓和家园。

父亲一直保留着战争时的生活习惯。夜里一点风吹草动,他都能听出门道。16岁那年我去新疆当兵,他没走出屋,只在门口对我说了几句话:“第一要有独立生活能力;第二要做个好兵。”那一刻他留给我的眼神,我当时没完全懂,直到后来我送女儿当兵,才终于明白他的真情与希望。

1989年父亲因病去世。他患的是肿瘤,自己心里清楚,却始终不说破。弥留时,他平静地说:“我是战争的幸存者,你们几个孩子也都争气,我放心了。”留给我的最后一句话是,“好好照顾你母亲。”

如果父亲还能回到村里,他或许会因村庄变化太大而迷路,不过我想他一定会打心底高兴。特别是傍晚时分,家家户户灯光亮起,那份安宁与温暖,正是父亲和他那一代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如今,地道还在,村庄更美了,父辈们留下的抗战精神,也从未远去。

责任编辑:马剑(QZ0014)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关闭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