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7月29日晚上,北京市水文总站勘测一队副主管郭新和同事们在宁村新桥顶风冒雨地驻守了近30个小时。密云水库泄流、连日的降雨,潮河水位明显上涨,水文巡测队员们时刻观测着水位、流速的变化。
记者从北京市水文总站了解到,7月28日9时30分,本市启动防洪排涝Ⅱ级应急响应,20时升级为防洪排涝级应急响应,根据《水文应急巡测工作方案(试行)》要求,全市水文应急巡测响应,应急巡测队首次联动测报,展开了一场与洪水的激烈较量。
7月29日,密云区宁村新桥,水务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相关数据测量。 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驻守大桥捆安全绳开展流量测验
7月29日上午9点多,密云城区的小雨还未停歇,在宁村新桥岸堤,武警北京总队官兵们连夜筑起1.6米沙袋堤坝。桥上,穿着救生衣的、腰上捆着安全绳的郭新拿着测流仪,对着桥下奔涌的潮河开启流量测验。他的同事吕喆则紧紧拽着安全绳的另一头,确保同事的安全。上午时分,桥上的风比头一天夜里的狂风小了很多,汹涌的潮河翻滚着波浪,带来阵阵凉意。
所谓流量测验,是指用专业设备、科学方法,测量每秒有多少立方米的河水通过河流的某个特定位置(断面),这对于防洪、用水、工程建设等都至关重要。在密云水库下泄流量行洪期间,关键节点的流量测验为防洪排涝、科学调度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现在流速3.96米/秒,流量860立方米/秒。”郭新查验着流速仪里的数据,他的同事则在记录本登记上数据。在桥边,一根水尺经过捆绑固定,伸入水下,它的作用是观测水位从而推算水深。受连日来的强降雨与密云水库泄流影响,潮河水位迅速上涨,北京市水文总站第一时间调配人手赴现场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监测。
7月28日晚上六点,郭新和同事们分成三个小组24小时在桥上驻守、监测。在驻守大桥的这段时间里,又是雨又是汗,郭新的头发总是湿漉漉的,身上的雨衣外套着救生衣,也都常常湿了干、干又湿。
按照规定,郭新和同事们最初每10分钟上报一次监测数据,之后随着水位变化趋于稳定,逐步调整为1小时上报一次监测数据。
27支巡测队伍发回260余组监测数据
像郭新和同事们组成的应急巡测队在全市共有27支,当所辖巡测任务断面出现明显涨水时,巡测队队员们及时赶赴应急测验断面,开展应急测验,及时将河道水文数据上报至北京市水情报汛系统。”截至7月29日8时,全市应急巡测队伍100余人在重要洪水调度节点开展应急监测,持续监测着河道每一个细微的变化,共发回260余组监测数据,为防汛决策提供了及时有力的支撑。(记者 吴婷婷)
7月28日夜,宁村新桥,武警官兵装填沙袋。
7月29日,宁村新桥,武警官兵连夜筑起沙袋堤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