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三元桥大修遇"小意外" 三环路管制时间延长6小时(图)

2015-11-14 13:55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三环路管制时间延至明晨5点


工人们在拆除老桥的边跨。景一鸣 摄

最新消息

三环路管制时间延长6小时

记者10点从市交通委获悉,昨晚11点开始的三元桥大修过程中遇到“小意外”,原定的三环路管制时间将延长6个小时,从今晚11点顺延至明晨5时。

据悉,昨晚11点三元桥大修工程开始后,拆除两边孔旧梁进展顺利,但中央旧梁状况比预想的整体状况要差,整体性严重不足,经驮梁车试顶后难以整体安全托出。

为确保工程实施的安全性,决定启动预案,对旧桥就地拆解,新梁驮运就位仍按原方案进行,因此原定的三环路管制结束时间从今晚11点顺延至明晨5点。本报记者孟环 J147

现场·指挥部

各工作组协调推进

昨晚10点,三元桥换梁工程现场指挥部会议室内挤满了人,现场各个工作组聚在一起协调,以确保工程进展顺利,此前11日和12日两晚都进行了现场演练,为的就是“万无一失、圆满成功”。交管部门介绍,此前也深入周边小区开展宣传,以确保换梁的24小时内居民减少机动车出行。朝阳区还沿线发放宣传材料,志愿者也上岗服务,一切都为换梁能够顺利进行。

昨晚11点左右,在新桥梁之上的工人们在做最后的准备工作,一些工人拿出手机自拍。尽管现场灯光不是特别亮,自拍效果不是特别好,工人们还是兴致勃勃,“都来这里一个多月了,终于要见效果了,激动啊!”来自石家庄的孙师傅在现场负责人员引导,他说虽然一整夜都要工作,但是自己特别兴奋,为此多穿了一件保暖内衣,“我上一次参加修桥是在天宁寺,那里是加固,这里是换梁,这边更震撼!”孙师傅说,他来北京多年,每一次经过自己参与修过的立交桥都有点小自豪,在他眼里,全世界就北京最繁华,“到处是高楼大厦,到处都是桥,不赖!”

现场·三元桥

老梁拆除工作仍在继续

直到昨晚10点多,已经为市民“服役”31年的三元桥上依然车流如织。晚11点,在交警的指挥、疏导下,桥面上的车辆逐渐稀少,当最后一辆轿车开过桥面后,三元桥的老梁站完了31年来它的最后一班岗。

晚11点一过,现场的施工人员在桥梁两侧迅速搭起了隔离栏,几分钟内,三元桥的老桥梁就从交通要道变成了施工现场,施工车辆在桥两侧就位,多台发电机被运到桥上,前期担任切割主力的绳锯也被搬进了场。与此同时,老桥梁两侧的铁栏杆已经被切割开。

在旧桥梁移除前,要把桥两端的边跨切下来,一排排绳锯在桥面上待命。绳锯的工作原理与平日所见的锯子不太一样,它主要是利用一根包裹着金刚石的绳子穿过桥梁,通过齿轮带动绳子转动,以打磨的方式达到切削的目的,用这种方法切开混凝土结构的桥梁,可以保证切割面平滑,同时不会产生大量尘土。施工人员在预定的位置,用工具将桥面凿出窟窿,再将绳锯的绳子顺进窟窿里。一切准备就绪,当绳锯的马达开始转动时,旁边的水管也开始向切割面送水。别看这种方法不起尘土,切割面却会冒出大量的泥浆,虽然提前设置了挡板,如果离得比较近,泥浆难免还是会溅一身。现场的施工人员离绳锯的距离很近,大家都目不转睛地盯着齿轮的转动,确保机械正常运转,泥浆溅到身上、脸上,谁也没有去在意。到今天凌晨2点多,切割工作终于结束,寒夜中气温骤降,手上又布满了冰冷的泥水,站在桥上的施工人员们也不禁搓起了手。

此时,两台吊车已经架起了长臂,桥两侧的边跨正式开始拆除。这不是一项简单的力量型作业,每块边跨的重量多达数吨,如果吊起、转移的速度太快,数吨重的庞然大物就会在半空中飘忽不定,根本不可能准确地落在拖车上面,然而速度太慢又会影响工程进度。每辆拖车的周围都围簇着十几名工人,大家都紧盯着半空中的巨石,调整、再调整,数吨重的巨石终于严丝合缝被放在了拖车上。

人物·老职工

“唱压轴的老将”亲自出马

“只要我身体没问题,就不会停止修桥。”今年已经58岁的龚德才是本次工程中年龄最大的建设者,他是养护集团的老职工,集团的领导评价他是“专唱压轴的老将”。原本已经可以退休在家享福的龚德才,心里却放不下城市桥梁建设,仍然忙碌在一线。

就在三元桥新桥梁正式开始置换的前一天晚上,“老将”龚德才没在,晚上10点,他匆匆赶回了施工现场,气还没喘匀,又穿上大衣,直奔三元桥头。一问才知道,他是从丰台医院赶回来的。龚德才的老父亲今年83岁了,前些日子因为肺部感染住进了医院。一边是生病的父亲,另一边是正处在攻坚阶段的三元桥工程,龚德才毅然选择了后者,把照顾老父亲的任务交给了自己的老伴儿。

“你看,新桥梁其实比旧的要长几公分。”昨天晚上,龚德才的身影出现在三元桥的桥头,他拿着手电,反复确认着每一个细节。他说,作为一名老桥梁工人,他太知道细节的重要性了。就是这些细节,让这位老工人度过多个不眠之夜。“3天3夜,龚师傅只睡了两个小时。”旁人这样告诉记者,但龚德才却说不累,作为桥梁工人,看到桥他就有一种兴奋感。“干了一辈子桥梁,头一次在城里动这么大的工程,我心气儿高着呢!”龚德才是咱北京人,跟桥梁打了一辈子交道,1987年老卢沟桥的恢复、2011年西关环岛桥梁置换,这些大工程他都参与过。这辈子修了多少桥,龚德才自己没算过,但他的女儿清楚地记得,父亲这辈子在北京修了130多座桥。

龚德才总是把修桥的故事讲给家人听,家人在为他自豪的同时,也特别支持他的工作。就说这次去医院探病,龚德才的老父亲几乎是把他轰回了工地。“你快去现场盯着,这么重要的工程容不得半点疏漏,我就在医院看电视、看报纸,什么时候新闻上说工程结束了,你什么时候再来!”

人物·老专家

75岁老人只睡了4小时

昨天晚上8点多,记者来到了三元桥换梁工程指挥部,在一间专家组办公室里,一位老人躺在一个沙发上,身上只盖了一件大衣。老人眯了半个多小时就起了身,披上大衣,又赶到了施工现场。他就是桥梁专家高征铨,现场年龄最大的顾问。

别看年岁大了,老人却在寒夜中坚守桥上,精神头丝毫不输给年轻人。这一夜,高征铨时而出现在指挥部的会议室内,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屏幕,对工程中的各项数据进行记录;时而又出现在新桥或老桥的桥梁之上,对于那些在大屏幕上看不清的细枝末节之处,老人一定要到现场反复确认。从入夜到天明,光是上桥的台阶,高征铨就走了十几回。老人把胳膊上的袖标亮给记者看,上面写着指挥助理,他说在这样一项工程中,绝无老幼之分,每一个参与工程的人,都得记着自己的那份责任。

75岁的老专家,步伐挺稳,精神头特别足。但精神好并不是充足的睡眠带来的,实际上,头天晚上高征铨在施工现场盯到了凌晨3点多,休息了大约4小时后,早上8点他又出现在了三元桥上,一忙又是一天。这种强度,别说是75岁的老人,就是小伙子也扛不住。高征铨说,真正给他“充电”的恰恰是工程本身,这样一项里程碑式的工程摆在眼前,很多新的课题需要去探讨,每一个细节都有挑战,一想到这些,他就特别兴奋,睡三四个小时,就觉得已经睡了一天了。“这种兴奋,不是我一个人的感受,而是我们每一个桥梁人的!”

责任编辑:包萌(QN0017)  作者:于建 景一鸣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