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上第一节课的时候,北京教育学院附中教学楼里静悄悄的。
推开教室后门,马娟正给初二学生上数学课。她用眼神和我打了招呼,示意我在后排坐下,学生们则早习惯了有人“推门听课”,没人受到影响,都专心琢磨着刚讲过的知识点。
几年前,学生们可没这么让老师省心。这所学校由157中学、53中、丰盛中学三所普通校合并而成,学生们连校服都不统一,成绩更是上不了台面,常列西城倒数。
“小升初”时,在名校林立的西城区,学校无法吸引到好生源,派位进校的学生成绩差距悬殊,满分100分的数学卷子,有考90多分的,也有考十几分的。
没有好生源,学校怎么办?
2008年,北京教育学院与西城区政府合作创办教院附中,给出答案——提高“加工能力”。
教院附中推出的第一招就是因材施教,走班教学。
马娟的课堂只有10个学生,他们来自不同班级。原来,考虑到学生间的差异和家长们的需求,教院附中决定在语文、数学、英语三个科目实施分类教学,同一科目根据学生的特点需求开设三种班级,由学生自主选择,走班上课,每学期期末,学生可重新选课。
为了不伤害学生们的自尊,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教院附中用校训中的“志诚”“发展”“勤奋”来命名三个班,马娟就是数学勤奋班的老师。
“志诚”班的学生跟不上,可以选择到“发展班”上课;“勤奋”班的学生觉得能跟得上“发展”班的进度,也可以调班上课。但有些学生偏偏不想离开“勤奋”班。初二(1)班学生郭谦谦说:“我从小理科不好,特怕数学,马老师讲课速度适合我,所以我一直选她的课。”“我是因为特别有耐心,才被选中的。”马娟笑着说。她班里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她必须为学生打牢基础。课堂上,马娟会挨个叫学生回答问题;课堂下,会盯着学生一个一个改错。
第二招是为学生发展搭建平台,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激发求知欲望。
自2013年以来,每天中午12时45分至13时45分,是教院附中的“午间阳光一小时”活动时间,这是属于学生们的快乐时光。学校开放实验室,开展文体活动、手工制作、讲座阅览、社团活动,希望以此开拓学生视野,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例如“阳光微语课堂”邀请学生走上讲台,举办讲座。痴迷于生物的初二学生莱逸凡曾在“阳光微语课堂”上为同学们讲述“蘑菇的故事”。这一讲,就从初中部的报告厅讲到高中部的电子阅览室,不少高中生都围着这位初中生请教问题,莱逸凡倍儿有成就感。
迄今为止,全校已有10余名学生登上讲台,举办了20余场讲座,内容涉及历史、军事、生物、化学、动漫、摄影、摇滚等多个方面。“阳光微语课堂”让学生们更坚定了自己的兴趣,如饥似渴地探寻知识。
第三招是引智。教院附中背靠北京教育学院,将知名教授请进课堂,为师生讲课。每年,北京教育学院还会派两三名教师下校挂职,会诊附中教学。
三管齐下,教院附中在六七年时间里焕然一新。入学时虽然生源普通,但三年后成绩喜人。有的学生荣获市级小院士称号;有的在北京市青少年创新思维竞赛中勇摘桂冠;有的在全国机器人大赛中获得一等奖,代表中国出征国际比赛。该校中高考成绩也持续提升,中考普高上线率超过90%,其中近半数的学生达到了示范高中录取线;高考本科率超过90%,较建校初期增长近两倍。
不仅仅是教院附中,如何提高“加工能力”正成为全市所有学校都要面对的“考题”。
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中招提高“名额分配”比例,一些普通校的学生得以进入示范高中学习。示范高中生源变得更加多元,录取的优质初中校和普通校学生差距明显。越来越多的学校意识到,经过学校“加工”,学生毕业时能取得多大进步,才是一所学校能力的体现。
最新数据显示,学校的“加工能力”正在逐步提高。今年中考全市平均分比2014年提高了10分,各区校际平均分差距普遍缩小,一大批普通初中校进步明显。
记者手记
有教无类
子曰:“有教无类。”
人本“有类”,或智,或愚,或贤,或劣,但经过教育,则可“无类”。
长期存在的“掐尖”式教育,只关注智者,贤者,只想着使智者逾智,贤者逾贤,仿佛“有类”更甚才是学校能力的体现。
其实,“无类”才更接近教育的本源。
比拼“加工能力”正是为了做到“无类”。真正的优质教育应该是“不拘一格育人才”。学校的成功不是体现在掐尖基础上的升学率,而是实现“有教无类”的目标。
所幸,“掐尖”的教育思维和模式正在转变,普通校也得到了更多的支持,赢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抓住机遇,提高“加工能力”,将“有类”变“无类”,帮助每个学生进步,才能办成“让人民满意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