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人:永字鸽哨
第四代传承人何永江
年龄:67岁
地点:龙潭庙会
绝活:鸽哨
手艺人:张阔
年龄:58岁
地点:厂甸庙会
绝活:北京年画
手艺人:Rollo
年龄:56岁
地点:朝阳国际风情节
绝活:街头艺术
捏面人、做毛猴、吹糖画、扎风筝,还有民间杂耍……庙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异国他乡的老手艺,总能轻松攫住游客的目光。今年的春节庙会上,各类民间艺术纷纷登场,让大家找回了童年的记忆和乐趣。
那些美丽的旧时光,不应该只被留在记忆里。老艺人们希望,更多的人能传承老手艺,留住城市的文化印记。
多希望‘北京声音’
不要成为回忆
“豆汁油条钟鼓楼,蓝天白云鸽子哨”,在老北京人心里,这描述的就是原汁原味儿的北京城,尤其是那回荡在四合院上空清脆的鸽子哨声。但不知不觉中,很多人已经说不上来有多久没有听到过鸽哨了。今年的龙潭庙会上,具有百年历史的永字鸽哨的第四代传承人何永江,带着他的绝活首次亮相,一下子让很多老北京人找回了地道的“北京声音”。
何永江今年67岁,七八岁开始接触鸽哨,12岁正式拜师学艺,掐指一算,已经和鸽哨打了快60年的交道,但这份情感从未减退,这从他右手掌心那被刀把儿磨出的硬茧就能看出来。好多人没见过鸽哨,以为就是把哨子绑在鸽子腿上,但实际上哨子是插在鸽子尾巴上的。庙会摊位上,不能带鸽子,何永江就带了几根鸽子尾部的羽毛,在现场不厌其烦地为游客一遍遍演示。
只见他用线把几根羽毛绑紧,中间露出1厘米宽的缝隙,鸽哨的卡子正好插进去,再用一个铜铁丝一卡,就绑牢了。把羽毛绑在一根长绳上,在空中甩起来,就能听到鸽哨遇到空气后发出的声音。何永江走到摊位外,拉开阵势,围观的游客自动让出一个空间,绳子甩起来,阵阵哨声顿时响起。“就是这个声儿,就是这个声儿。”人群里有人激动地叫了起来,“这才是老北京的玩意儿。”
因为摊位没有接电,何永江遗憾没能在庙会现场展示鸽哨的制作过程,不过他带来的葫芦类、筒类等十几种鸽哨也让游客们开了眼。何永江介绍,制作鸽哨一般选用竹子、葫芦等,但是选料都有讲究,竹子要在三九天砍下,葫芦要选数伏10天之前的,这样的材料才够结实。而下刀更显技艺,竹子刨出的厚度要跟一张纸差不多厚,为的就是保证轻巧;每一刀下在哪儿,直接决定这把鸽哨的音准不准、纯不纯。从清代祖传下来的永字鸽哨有50多个品种,通过何永江的传承和发扬,已经恢复和创新了100多种,一般的鸽哨有两个音,而他创作出的最大的鸽哨能同时发出56个音。
在龙潭庙会的5天里,只要有游客前来询问,他和姑爷、徒弟就一起耐心讲解,遇到识货的游客,他就格外兴奋:“初三来了一个游客,俩手攥着鸽哨不撒手,跟我聊了一小时,最后买走仨;初五有个游客,跟我聊了半天截口葫芦,预订了1个。”何永江带来的鸽哨产品不多,价格在100多元到上千元不等,虽然在庙会期间只卖出了40多个,但他觉得已经很知足了,毕竟通过龙潭庙会这个平台,已经让更多的人了解鸽哨,让更多的北京人想起鸽哨,他的目的是要将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鸽哨不走样地传承下去。
何永江多么希望,鸽哨不要成为回忆。
本报记者 叶晓彦 文并摄J224
祖宗的东西得创新
才能更好地继承
阔爷,是圈子里对张阔的官称,一位地道的北京大爷。
今年58岁的阔爷爱玩,看京剧、大鼓,听评书,高兴了还下场子票一把。阔爷还有一身本事,一手木匠活儿特棒。如今,阔爷玩上了一件老东西,北京年画,把它当成了正经事儿。这不,猴年厂甸庙会非遗区,阔爷拿出了他做的“新年画”:金猴献寿。“您要订货,年后到杨梅竹斜街找我去,现在人太多,印不了。”
打小住在西河沿的张阔是老北京了。上世纪50年代,老北京的好多东西都破四旧破没了。当时邻居家有个王顺年王大爷,是京城木器老号“龙顺成”的老师傅,木匠活远近闻名。胡同里的孩子没事就围着他,看他的木匠活儿。等张阔稍大一点儿时,也跟着老爷子一起,打个下手,慢慢学了一身手艺。不过,一身木工手艺的张阔却没有以此为职业,而是进了北京路政,修起了郊区公路。但木工活儿可没放下,有空了就鼓捣,不懂了就请教王顺年老爷子。
说起这北京年画,张阔还记得是唐山大地震那年,盖地震棚时,他看到了一件旧家具上的花板很新鲜,就去找王顺年,老爷子告诉他这是北京木板,也叫北京年画,不多见了。当时虽然喜欢,但忙着修路,也没细研究。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企业改革了,张阔也闲下来,开始真正接触北京年画。
“没有刻意学习,就当玩儿”,张阔说。可这一玩儿就是10多年,一玩儿才发现,北京年画讲究挺多。他说,老年间,都用梨木刻版,草纸印刷,内容多是财神、灶王爷等神祇,逢年过节用的最多。
玩上了北京年画,时间长了,有朋友撺掇他,你还不自己刻版,把这手艺捡起来。
张阔的心活泛了。周末跑到潘家园地摊花30多块钱买了两块梨木板,提了着就奔王顺年老爷子家。“大爷,您教我刻版吧!”张阔说。“行,你回去先刻着玩,喜欢什么刻什么,爱怎么刻就怎么刻。”说完王顺年就不管了。反正也买了,刻吧!张阔找了一张神像的图片,开始刻版。半个月后,第一件作品成了。他又提着板子来找王大爷。“嗯,有点意思。但这能印出来吗?”王大爷又扔下一句话。
张阔回家,用染料在木板上一刷就明白大爷的话了,刻得太浅了,染料糊成了一片。
半个月后,张阔又带着他的玩意儿找王顺年。“嗯,不错,这回能印了,就是这线条太死了。” 几年里,张阔没事就往王大爷家跑。老爷子话不多,可都说在点儿上。
手艺是学了,梨木板也废了不少,而且梨木太少不好买。张阔四处托人,终于在河北涿州一个烤鸭果木供应商那买到了,他一下买了4立方米。刚运回家还没找到合适的地方放,供应商又来电话了,说还有一点儿,索性都买走了吧!阔爷也爽快,又去拉了一趟,这下一辈子也用不完了。
2007年春节的一天,张阔又去了王顺年大爷家,这回提了的是几样北京点心。“大爷,我今儿来拜您为师。”阔爷说。“你想学什么,我都教你。”王大爷话还是不多。从那以后,阔爷往大爷家跑得更勤了,浮雕、镂空雕……张阔一点一点学。
3年前,阔爷的北京年画进了庙会,去年又带着它去台湾展示,在杨梅竹斜街还建了工作室。从去年开始,西城文委把北京年画列入申请非遗。玩了10多年北京木板年画,张阔玩成了阔爷,也“玩”出了正经事。
就说这几天的庙会吧,一卖就是1000多张,还有很多人订货。可阔爷却想,是不是慢一点儿,再积累积累,把这份老祖宗的遗产继承得更好。“老祖宗的东西,也得创新才能更好地继承。”阔爷今年把二维码刻进了北京年画金猴献瑞中。“需要刀功更细,一次就成功了,用手机能扫出来”看着年画,阔爷很得意。
本报记者 龙露 文并摄
套上20公斤行头
享受观众的欢呼
头戴小礼帽,鼻梁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再加上萌帅调皮的表情和随时变高变矮的身高……今年的朝阳国际风情节上,来自美国的创新小丑Rollo每次出场都被热情的观众团团围住,尤其是小朋友,不仅争相上前与他合照,更对他随时升降的“大长腿”特别好奇。而Rollo也是非常配合地和周围的观众进行互动,时而做出一些搞怪的表情,时而迈着自己长达一米五的“大长腿”灵活地跳着踢踏舞。
“这次大老远来朝阳逛这个洋庙会可真是没白来”,家住海淀的市民杨先生给儿子和Rollo合完影后兴奋地告诉记者,“以前逛庙会都是看一些中国味儿的传统表演,像这样国外很普遍的街头艺术在庙会上看到还是觉得挺新鲜的,而且看这个‘小丑’的扮演者应该也有些年纪了,但表演起来却特别敬业,让人佩服。”
在结束了半个多小时的园区巡回演出回到演员休息室后,Rollo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别看在和观众互动表演的时候表情多变甚至有点“人来疯”,可真正卸下小丑行头后的Rollo却是一个说话温言细语的“白面书生”。来自奥兰多的他截至目前已经从事街头表演25个年头了,虽然对于记者硬着头皮问年龄这个隐私话题有些尴尬,但Rollo耸了耸肩做了个鬼脸儿之后还是幽默地回应道,“我的年龄你听了之后一定不要震惊哦,我今年56岁啦,不过我现在还常常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孩子,有一颗童心。”
56岁的年龄,为何想起要从事这个工作?Rollo说,“我去过世界各地很多个国家,每到一个地方就用自己的方式带给大家快乐,这个工作在我看来没有任何特别之处,如果非要说它特别,那就是我真心很喜爱这个工作。我的年龄更不是个问题,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会一直表演下去。”
记者在休息室看到了Rollo的小丑行头,看似轻轻松松的一套装束,拎起来却足足有20多公斤,“因为这里面有一个我自己做的升降装置,需要脚踩上去的,以前我也尝试过踩高跷,但发现还是利用这种电动装置互动效果更好”,Rollo指着这个可爱的小电机说,“很简单的东西,就是有一定分量,但是这样忽高忽低随意升降的表演效果特别好,尤其是小孩子很喜欢。”聊起这份工作的辛苦,Rollo也承认,“一场表演下来,基本里面的衣服就被汗湿透了,因为要和观众互动而这套装备还有些分量,但观众带给我的快乐也有很多,尤其是他们的笑脸和欢呼,非常让人享受。”
虽然这是Rollo第一次来北京,但性格有些内向和腼腆的他,说起北京观众给他的印象时却在热情前一连用了三个“very”,“他们非常让我感动,虽然北京的表演时间在冬天有些寒冷,但他们的热情却让我感觉非常温暖,这个假期组委会的工作人员还要带我们去长城和故宫游览,我一定要做个爬上长城的‘好汉’。”
本报记者 左颖 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