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龙网讯 近日,北京市政府常务会审议并原则通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新三年行动计划。按照计划,2019年,中心城和行政副中心建成区将率先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污水基本实现全处理。
三年计划目标
根据计划,全市三年内将新建和改造污水管线1081公里,升级改造污水处理厂14座,新建再生水厂27座,解决760个村庄污水收集处理问题,新建再生水管线472公里,治理黑臭水体141条河段。
新的三年计划今年7月份启动,头炮往哪儿打?如何打好、打响?
头炮往哪儿打?
第一个三年计划的目标是,到“十二五”末,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而14日公布的“十二五”统计公报显示,全市城镇污水处理率为87.0%,治污尚未达到预期。
要治理水污染,首先得找准“病灶”。据报道,目前水环境治理还存在四大问题:一是中心城区污水管线覆盖不到位,雨污合流;二是城乡结合部污水收集处理有盲区死角;三是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基础薄弱;四是体制机制创新统筹力度不够。
找到症结所在,接下来就是“对症下药”了:
——未来将在中心城区建设330公里的污水管网。
今年北京市“两会”上,北京水务局局长金树东表示,要在中心城区建设330公里的管网,主要解决收集管网不覆盖、雨污合流问题。同时,攻坚城乡结合部管网没有延伸到的区域,加快实施管网全覆盖。
——加快首批24条段、67公里黑臭水体治理。
2016年初召开的北京市水务工作会上明确:加快首批24条段、67公里黑臭水体治理,全面实施截污治污,各区将按照“一河一策”原则编制实施方案。要完成城乡结合部60个村庄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全面推进流域水系溯源治污,分区绘制污染源和排污口分布图等。
——行政副中心2016年将实现污水全处理。
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将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2016年重点新建改建再生水厂5座、污水管线116公里,解决70个村庄污水收集处理问题。重点推进水源与供水保障体系建设,南水北调通州水厂和通州支线建设,以及推进副中心行政办公区水系建设。
如何打好、打响?
新三年计划着力加强了污水处理规划统筹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在设施建设模式上按“城带村”、“镇带村”、“联村”、“单村”等多种方式,科学确定处理方式和设施布局,选用效果良好、成本较低、维护简便的适宜技术。
政府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项目相关审批权限也由市级下放到区级,精简了审批流程。
中心城和行政副中心探索采用特许经营模式,分别由市政府、通州区政府向相关特许经营主体购买服务。其他各区政府则将推进设施市场化建设、专业化运营改革,全面向社会资本开放。
如何保障落实?
治污纳入政府绩效考核——
为保障计划落实到位,市、区政府继续设立由主管副市长、副区长为组长的协调小组,将任务分解到区、单位部门并明确责任人,纳入政府绩效考核。
每年10月底前,各区协调小组将下一年度工作计划报市协调小组办公室后,由其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市年度工作计划,经市协调小组审定后由各区政府组织实施。
16区首签工作目标责任书——
在2月3日召开的北京水务工作会上,16区水务主管部门首次与市水务局签订年度工作目标责任书,公布每年在污水处理、河湖管理、河道治理、节水建设等方面的具体工作内容,接受市水务局的常年监督和年终检查。
全市推广“河长制”——
各区将建立区、街乡、社区村三级“河长制”,区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分别担任“四河系”“河长”。今年上半年,实现每一条治理河道都有“河长”负责。
(综合首都之窗、京华时报、人民网、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