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影像——美国社会学家记录的老北京(组图)

2016-02-16 08:44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西德尼·甘博记录的老北京

▲1919年6月3日,北京大学的学生正在街头演讲,抗议北洋政府软弱的外交政策。几个军警前来干涉。

▲卖生熟白油、猪肉、猪下水等物的店铺门前悬挂着一串串猪尿泡做幌子,好似白色气球。

▲1925年3月,孙中山葬礼在北京中山公园举行,政治人物和北京各界市民前往吊唁。

▲上世纪20年代初,北京一所妇产医院中,医生正在做手术。

▲上世纪20年代,几个挑夫在搬运一架钢琴。

▲上世纪20年代初,一驾披红挂彩的婚礼马车走在大街上。

▲一个中年妇女抱着一个戴虎头帽的小男孩。

▶通州老鞋匠,虽然衣衫褴褛,但一脸和善的笑容。

1984年,美国社会学家西德尼·甘博的女儿在整理阁楼时,意外发现了父亲留下的几千张底片。这些底片摆放在精美的紫檀木箱子里,箱盖上留有照片拍摄的时间地点等信息。这些图片多是甘博在中国游历和进行社会调查的过程中拍摄的,其中大量照片记录下了他在北京亲历的历史事件和日常生活。

西德尼·甘博是宝洁公司创始人之一詹姆斯·甘博的孙子。从小优渥的生活条件使他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甘博从小就酷爱摄影。1908年,他第一次随家人踏上中国的土地,就爱上了这里。按他自己的说法,初到中国他便像被“一只东方昆虫叮咬了一口”,此后便很难“从这种叮咬中完全康复”。1917年,完成社会学与经济学学业的甘博,应他在普林斯顿的大学同窗约翰·斯图尔特·步济时(John Stewart Burgess)之邀,来到北京。他与步济时一起创建了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并担任社会学教授。从此,他开始了对北京长达十余年的社会调查。

甘博在北京生活期间,中国正值乱世之秋。在北京,他亲身经历了中国近代史上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通过他的镜头,我们重回“五四”现场:从天安门前的学生示威,到慷慨激昂的街头演讲,从警察大肆逮捕学生,到全城大游行。“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口号,仿佛还在耳边回响。1925年3月20日,甘博用镜头“直播”了孙中山葬礼的全过程。开路的灵车、送葬的人群,肃穆的气氛无声地反映着人们对这位伟人的深深怀念。

除了记录重大历史事件,甘博还将镜头对准北京的普通市民。在他的著作《北京的社会调查》和《北平市民的社会生活》中,主题始终围绕着各式各样的人物展开。普通的北京市民如何生活、工作、学习、娱乐,他们经历过怎样的困苦、磨难,他们的吃穿用度怎样维持,婚丧嫁娶有何讲究,都被他一一记录下来。第一次有人如此细致入微地关注普通中国百姓的生活。淹没于帝王将相历史中的普通面孔,渐渐清晰起来。

在北京进行社会调查的同时,他不忘用镜头记录下被访者的音容笑貌。有年迈贫困却面带笑容的通州老鞋匠、衣不蔽体的乞丐家庭、走街串巷的小贩,也有戴虎头帽的天真孩童、抽烟袋的满族贵妇和斯文的教书先生;有劳苦大众的窝棚、平民百姓的胡同,也有富裕人家的庭院,气势恢弘的紫禁城;有过年节庆、婚丧嫁娶的隆重仪式,也有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衣食住行。

无论是大历史的波谲云诡、壮怀激烈,还是小历史的柴米油盐、鸡毛蒜皮,都能在甘博的照片中找到。熙熙攘攘的街道,形形色色的面孔。相隔百年,我们看到一个时代的缩影。跟随他的镜头,我们得以穿越时空,与百年前的京华重逢。

靳晓萌/文  美国杜克大学图书馆/图   

责任编辑:王立立(QJ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