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拭亮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

2016-02-19 01:08 北京晨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东城拭亮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

  东城区区长李先忠

今年年内,天坛的南侧坛墙将从众多私搭乱建的包围中“解放”出来重见天日,一条步道也将依坛墙而建,人们可以在坛墙下漫步,聆听松风触碰历史。北京晨报记者18日从东城区了解到,到2020年,东城区的风貌保护区更新改造率将达到80%,亮出天坛坛墙,恢复天坛整体风貌。同时,将以南锣鼓巷、东四三条至八条为试点,摒弃传统的大规模商业开发,保护发展南锣鼓巷、雍和宫—国子监、张自忠路南、东四三条至八条、东四南、鲜鱼口等6片“历史文化精华区”,留住京味儿和乡愁。

●在产业结构升级中推动非首都功能疏解

●实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复兴行动计划

瘦身

33家市场继续疏解转型

严禁京外中央企业总部迁入,严控新增的其他总部企业在东城区集聚,严控新增教育、医疗及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昨天,东城区区长李先忠首先向媒体介绍了这些东城区新增产业的禁限目录。他说,东城区将严格控制经济和社会功能增量,加大工作力度疏解存量,深入研究腾退空间的综合利用,在产业结构升级中推动疏解,实现人口减少、效益提升。“也就是说,人口、效益两笔账必须算好。”东城区“十三五”期间的目标是到2020年,常住人口要控制在77.4万人,实现净疏解13.7万人。

“东城区共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37家,去年已经关停了4家。‘十三五’期间,剩余的33家将通过转型升级、疏解外迁等方式调整提升。其中,区域性专业市场全面外迁,批发、仓储、物流等功能全部退出。”李先忠说,同时,教育、医疗等部分公共服务功能还将继续疏解。据了解,东城区内的6所中等职业学校将全部转型为中小学校外教育基地和市民教育基地。

除了“瘦身”,东城在产业方面将向“健体”方向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商业服务业两大优势产业,金融业、商务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三大支柱产业,健康服务业这一新兴产业,都成为东城区在未来着重发展的“高精尖”产业。“十三五”末,预计东城区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5%。

文保

天坛坛墙全部亮出来

东城区的历史街区有18.5片,面积达10.35平方公里,几乎占到了全区总面积的1/4,是全市历史文化街区最多的地区。除了拥有故宫、天坛、大运河三处世界文化遗产,国家、市、区三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164处,其中国家级35处,市级71处,区级58处,另有普查登记项目193处,各种挂牌保护院落413处。

“统筹保护、更新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做到保护和更新相衔接,保护好古都风貌这张‘金名片’。”李先忠介绍,“十三五”期间,东城区将实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复兴行动计划,完成南锣鼓巷四条胡同保护修缮,全面完成前门历史文化展示区保护修缮工作;恢复鲜鱼口街区历史风貌,打造古都市井民俗展示窗口。集中恢复一批胡同、四合院传统风貌,原汁原味体现老北京衣食住行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基本形成文物腾退修缮、胡同环境品质提升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复兴“点”、“线”、“面”结合的整体保护格局。

李先忠还特别提到了天坛的坛墙。由于历史原因,约4200米长的天坛内坛坛墙在完成了东侧、西侧和北侧的修缮后,只有南侧长期以来被包围在私搭乱建之中。这些私搭乱建依坛墙而建,使得修缮无法实施。东城区风貌办主任刘景地向记者描述了南侧坛墙的现状:很多平房都是依靠坛墙修建,很多就是直接掏墙插梁,有的甚至对坛墙直接进行了拆砌,坛墙破损十分严重。

李先忠说,随着天坛简易楼的搬迁腾退,天坛的坛墙也终将得到修缮,这对天坛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具有重大的意义。记者了解到,这次腾退拆除了贴墙而建的、未进行登记的房屋大概300多处。同时,随着坛墙的修缮,东城区还将在这里建成开放式的步道,成为市民休闲之地,整个工程在今年之内有望完成。

据介绍,“十三五”时期,东城风貌保护区更新改造率将达到80%。朝阜大街沿线的隆福寺地区将更新改造,沿街环境及业态全部优化,建设有老北京特色的多元文化交融的魅力走廊,同时实施中轴线文化保护工程,加强故宫周边环境整治,完成前门地区修缮整治和太庙、南中轴等环境整治项目。

安居

平房区物业实现全覆盖

2017年,平房区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100%。这对于很多居住在东城区平房里的居民来说,就意味着可以享受和楼房几乎无差别的物业管理:垃圾不落地有专人准时收运,胡同停车不再无序,违建群租房更加“无处可逃”。

李先忠介绍,东城区将全面推行平房区物业管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和企业化运作方式,建立物业管理服务标准,在平房区、老旧小区全面开展物业管理工作。同时深化网格化城市管理体系建设,完成社会服务网、城市管理网、社会治安网的深度融合,实现“三网融合”一体化运行。

记者了解到,今年,平房区的物业管理将在安定门、交道口、景山、东华门、北新桥、东四、朝阳门、建国门、前门、体育馆路10个平房区内实施,年底前,每个平房区街道至少推行一片物业管理示范区,全区平房区物业服务管理覆盖率将达到80%。

对于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违法建设、地下空间群租严重等现象,李先忠表示将“重拳整治”,“每年拆除存量违建4万平方米”就是“硬指标”。据介绍,现阶段,东城区共有地下室群租房312处、35.6万平方米,2015年已经清理249处30.1万平方米,其余63处5.5万平方米,将于2017年底全部清理完毕,确保新生违法建设“零增长”。同时将加强对百荣商场、新世界、北京站、王府井、故宫、东直门交通枢纽等6个秩序乱点的综合治理。

增绿

“北游”转型公益公园

违建拆除了,腾出的地方将更多地变成绿地。“十三五”期间,东城区将实施“规划建绿、立体拓绿、拆违添绿、身边增绿、精细管绿”工程,屋顶绿化5万平方米,建成西忠实里滨水主题公园,全面完成龙潭中湖,也就是过去的“北京游乐园”的生态景观修复提升工程并向社会开放,完成54公里绿道建设。李先忠说,虽然现在人们还习惯称之为“北京游乐园”,但除了保留摩天轮等标志性建筑外,重张后将不再具备“游乐园”的功能,而是建成市民休闲公园和森林公园。此外,北京游乐园重新对外开放还将坚持公益性,免费开放不收门票。

同时,东城区还将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和污水处理力度。PM2.5细颗粒物浓度累计下降率达到市级要求。采取针对性手段,控制住机动车尾气、餐饮油烟、施工扬尘等主要污染源。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对于城市生活垃圾也将加大处理力度。“十三五”期间,全区生活垃圾总量将控制在55万吨以下,分类达标率达到90%,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数说十三五

风貌保护区更新改造率 80%

商品交易市场调整提升 33家

平房区物业管理覆盖率、养老照料中心和老年餐桌覆盖率 100%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2%

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15%

小学、初中就近入学比例不低于 95%

具备条件的胡同“单行单停” 100%

绿色出行比例 75%

污水处理率 100%

居民心声

北新桥街道北新仓胡同3号楼胡进贤:

今年打算买一辆新能源车,希望越来越多的人文明出行绿色出行。

崇外街道新景家园6号楼郑娜娜:

孩子马上要上幼儿园了,但是崇外街道却没有街道级别的幼儿园,希望能早日完善幼儿教育,让家长们都能安心。

东四街道东四四条胡同74号陈双:

希望区域内的单位能在晚上开放停车场,让平房区的停车更方便。

体育馆路街道磁器口大街25号张明莲:

还有大量平房区存在环境脏乱、各种低端产业聚集的情况,希望能在文保区修缮改造的同时,不要忘了非文保区的平房区域的搬迁改造。

永外街道民主北街廖磊:

望坛地区的拆迁入户调查已经进行了3次,居民盼着望坛地区棚户区的改造尽快启动。

北官厅社区北官厅2号楼甲单元201号牛智:

希望能多建一些养老机构和老年饭桌,上岁数的老人能在家门口就吃上热乎饭菜,享受更多为老服务。

永外街道杨家园小区曹丽新:

小区周边的道路太窄了,加上乱停车,行人和车辆的通行都成问题。希望社区停车紧张现象能缓解,减少路边随便乱停车。

永外街道景泰西里西区孟凯:

周边的公立幼儿园很少,但是适龄儿童很多,很担心户口所在地的孩子没有学位。

现场探访

胡同的“静”与“适”不需要太多物质

走进东城区的东四四条,东四北大街的车水马龙立刻被“隔离”起来。北京初春的气温虽然不高,但风中早已是春的气息。老人们趁着午后的阳光将宝贝鸟笼挂在树梢,和老邻居聊着家长里短,溜达在屋顶的猫咪看似“目空一切”,但其实是对鸟儿无从下手后的“溜之大吉”。老北京胡同生活的“静”与“适”,不需要太多物质就足以幸福。

家住东四四条26号的张爱宗是个典型的北京女孩,1987年就出生在这里,虽然刚29岁,但她一直觉得自己是个“老北京”。“不一定要岁数有多大,土生土长在胡同里,深深地爱着老房子的每片砖每块瓦,这就是‘老北京’。”

东四四条胡同口,挂着胡同的简介。记者想凑上去看看,张爱宗说:“用不着看,四条的老居民,谁都能给你讲,讲的比那个(介绍)详细。”一路上,记者和张爱宗边走边看,尤其是路北侧很多院落保存完好,都有着极其精美砖雕的门楼。她告诉记者,路北侧的院落很多建于清朝中晚期,“四条5号是原来清代皇族宗室绵宜的宅子。据说这个绵宜要是按辈分论起来,还是道光皇帝的本家,做官做到了礼部侍郎。小时候胡同里的老人跟我们说,这儿是‘皇帝的叔叔家’。”

记者跟着张爱宗来到她居住的26号,这个300平方米的院落虽然没有什么可考的历史,可从正房两侧还留下来的部分连廊来看,也算得上是“深宅大户”。但现在,院子里愣是挤下了10户人家。“上大学的时候,外地同学问我,听说北京人住的房子都带着大院,院子建了多少年,院里就有棵多大‘岁数’的树。”张爱宗说,她家院里确实也有树,但已被挤得几乎“喘不过气”来。“确实太挤了,人和树,都得见见光,透透气儿了。”

记者在东四四条、三条两条胡同里转了转,发现小发廊、小餐馆依然存在,而与市民生活相关的菜店、便利店几乎没有。张爱宗说,要是买菜,妈妈基本都会去位于东四路口的物美,但这一个超市要服务这么多胡同居民却显得不堪重负。“好多邻居都特别盼望胡同里能多几个正规的菜店,要说恢复老胡同,要真是能在胡同里开个便民中心,我们肯定特欢迎。”

现在,被列为“历史文化精华保护区”的东四三条至八条胡同群已经有了初步规划,包括将建设地下地上停车系统,选择可行性院落,通过置换合作等多种形式,形成外表古典、内部现代、环境优美、居住舒适的现代传统风貌住宅。

在业态方面的规划,也与“老街坊”的期盼不谋而合:打造便民商业中心,一方面以较低成本经营生活必需品和文化消费品;另一方面推广胡同文化特色,挤压胡同内无序和低端业态的生存空间。张爱宗说,“我觉得挺有盼头的,那样的话,人和树,都能见见光、透透气儿,生活也能更方便,老北京的胡同生活,那真是‘倍儿美’。”

责任编辑:李楠楠(QN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