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日,著名艺术家、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原创作员阎肃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本报记者 方非摄

“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春寒料峭的北京,一首向往春天、讴歌光明的《红梅赞》在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响起,向这首歌的词作者、上周逝去的著名艺术家阎肃致敬。
昨日上午,黄一鹤、陈铎、胡松华、常宝华、濮存昕、田连元、朱军、朱迅、刘和刚等众多文艺界人士,部队官兵代表、阎老家乡代表,以及数千名普通市民从四面八方赶到了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送别这位“艺坛不老翁”。
“文坛泰斗 满腹经纶 巨笔生花 花鲜秀中华,时代楷模 一腔赤诚 大德流芳 芳馨沁人间”。这副挽联悬挂在礼堂两侧,34个字诠释了阎老一片丹心、一腔热血、一身正气,为信仰而歌、为时代放歌、为强军高歌的炽热一生。礼堂内,“沉痛悼念阎肃同志”横幅高悬,庄严肃穆。鲜花翠柏丛中,身盖党旗的阎老安详地躺卧着,一侧放着那顶他毕生珍视的“空军蓝”军帽。
9时起,前来悼念的人们缓缓步入礼堂,在《红梅赞》的旋律中,向阎老深深鞠躬。看到自己与老搭档已是天人永隔,央视春晚第一代导演黄一鹤泣不成声。这位年过八旬的老人,情绪几度崩溃,几乎站立不住,在主持人朱迅的搀扶下,黄一鹤才蹒跚着走出灵堂,满脸是泪。提到认识60多年的老朋友阎肃,相声大师常宝华也泪如雨下:“我俩是同龄人,20多岁时,我们就有很多来往,我还请他写过歌词,至今我还欠着他的账……”
“以往和阎老一起开会,总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还没见到面,就能听到老人家爽朗的笑声。可今天最后一次见老人家,他还是那么和蔼,仿佛在他的嘴角还能看到一丝笑容,却再也听不到他的笑声了。”主持人朱军说着就哽咽了。阎老逝世后,朱军作为制片人,连夜制作了纪录片《怀念阎肃》,“阎老既是值得信赖的长者,也是一位智者。他艺术上所达到的高度,是我们要仰望的;他做人的那份低调,却要让我们俯下身来,这样的老人值得我们永远去怀念。”
刘和刚、李丹阳、刘一祯、阿斯根……众多音乐界的后辈赶来送别阎老。李丹阳说,她是昨晚从四川老家赶来的,“10年前,我唱了阎老一首《亲亲茉莉花》,那首歌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记得我刚来北京时,在春晚的录制现场,阎老还用四川方言和我开玩笑。”“阎老总叫我‘80后一根筋’,因为我较真儿,只要是艺术上遇到问题,都会去问他。”藏族歌手阿斯根说,“但阎老支持我‘一根筋’,他说,你要向才旦卓玛老师学习,一丝不苟地对待艺术才好。”
虽然寒风阵阵,但前来吊唁的人群顺着大礼堂外的长廊蜿蜒百余米。没有高声喧哗,没有推搡拥挤,他们都缓缓地前移,等待见阎老最后一面。人群中,不少人特意从外地赶来吊唁。水稻专家周晓东星夜兼程从黑龙江赶来。“28年前,就是阎老在北大荒对我说的一席话,让我坚定了农业科研之路。去年在央视三农人物颁奖典礼现场,我还和阎老约定好今年3月一起去三亚育种基地收割我培育的新品种水稻,没想到,阎老却‘失约’了……”提起往事,周晓东流下了眼泪。
也有许多人之前从未见过阎肃,却赶来送老人最后一程。冯雪芝老人年逾八旬,坐着轮椅由儿子推着前来。中风过的老人口齿不太清晰,但当被问起最爱阎老的哪首歌时,冯雪芝逐字吐出答案:“《前门情思大碗茶》《北京的桥》。”老人的儿子说,母亲不仅爱听阎老写的歌,也爱看阎老担任嘉宾的电视节目,“只要在电视上看到阎肃老师,我母亲就不让换台!”
近11时,追悼会结束。当阎肃的灵柩被抬上灵车时,围在礼堂外的群众齐声喊出:“阎老,一路走好!”灵车已经驶远,人们仍不愿离去。“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他们不约而同地唱起了那首《红梅赞》,用歌声向阎老传达最后的敬意。本报记者 方非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