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害”谣言不利于长远安定 警方:要设立分级制度

2016-02-23 15:11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原标题:“无害”谣言 真的无害吗? @平安北京警官建议:谣言要设立分级制度,从危害性上决定如何追责

 

插图 宋溪 H185

春节过后,一则题为《北京2016年摇号新规定》的消息迅速在朋友圈里蔓延,消息说,摇号24次没中就会自动得到一个购车指标,每个家庭限购一辆。这个消息,让苦摇族们如同见到了猴年新春大礼包,一时群情激动。然而,交通委工作人员表示,所有新规定都会在官方网站上公开,这条消息从未发布过。

苦摇族的腰被闪得不轻,但就像那些“朋友捡到一个高考准考证,白娅倩,考点一中……”“500个人贩子已经进京……”“公安网监 6:00紧急通告,如果你收到一张带有《女人必看》的图片文件、《2016年度工资调整方案》,在任何环境下请不要打开它,且立即删除它……”等谣言一样,貌似并不对社会秩序造成多大影响。有人于是将他们归类为“无害谣言”,信了也无伤大雅。但是,“无害”谣言,真的无害吗?

“无害谣言”一再出现

作为北京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北京的管理员之一,杨静波警官对于绝大多数网络谣言的前世今生基本了如指掌。社会上有什么热点,将要对应出现什么谣言,他差不多都能猜出个一二三。

据他的经验,谣言出现和传播规律非常清晰,而且紧跟社会热点。春运了,必然有人丢失火车票;高考了,白娅倩年年丢准考证;某地交管局最近上头条了,或者从报纸上看到要开展某种专项执法了,于是就有了“今晚6点半全市开始高清探头查不系安全带”或者“3月1日起新交规实施,酒驾后5年不许考驾照”。而像“《2016年度工资调整方案》是病毒”之类的谣言,利用的则是每个人都很关心的收入问题,通过“2016年”、“工资”这样的关键词,唤醒受众的注意力,以提高它的传播效果。

这些传言一再出现,一再有人相信、转发,乐此不疲。记者辗转联系到一位多次转发此类谣言,并被警方追踪过的网友。该网友对转发“谣言”的说法并不认可,坚定地认为“公安局也不一定知道所有事。就算他们知道也不一定会对老百姓说”。她说:“转发一下,如果这些事是真的,我让更多人知道了,难道不是功德无量?如果是假的,你们提高警惕了,多加小心了,又有什么害处?”

科技类谣言

近期异常活跃

记者本人也曾无数次在微信、微博上看到各种耸人听闻的消息。最近一次接到的是:“提醒您:今晚12:30-3:30请务必关手机:新加坡电视已经宣布了这一消息。今天晚上12:30-凌晨3:30,极度危险的、高辐射的宇宙射线将会贴近地球通过……记得群发给你的朋友,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平安北京微博负责人赵峰警官说,科技类的谣言最近传播得的确非常迅猛,这也是最近谣言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所利用的其实是普通公众对它所说的内容基本不懂,既然老百姓都不懂,它就可以随便说了。

“这种谣言也有特别典型的发展迹象,比如你收到的这条,开头是‘新加坡电视已宣布’,结尾是‘记得群发给你的朋友,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我们管这叫‘穿衣戴帽’。”赵峰说,这条谣言刚出现时,本来有可能是个“裸奔”状态,上来直接就是“宇宙射线将贴近地球通过”,但是在传播途中,很快就会有人增加各种细节,一方面给自己找一个可靠的信源,增加可信度,但是其实又让人特别难以核实。另一方面,在后边加一句“记得群发给朋友”或者“不转不是中国人”之类的,就是要诱导受众继续将它传播下去。

编谣言的到底在图什么?

近期引人关注的一条“结婚登记需交二胎保证金”的传言已被证伪,许多人也颇为不解:编造这种东西,损人不利己,编它的人到底是在图什么?

赵峰警官说,自从微博、微信的商业化趋势逐渐明朗之后,这种谣言迅速从原来的短信转移到了这里,并且很快就具有了商业价值。博主、公号的运营者通过发布谣言的手段,吸引他人关注,达到“涨粉”的目的,有人是为了满足“一呼天下应”的荣耀感,但更多的则是为了今后与广告商合作,做推广等现实的商业目的。“我一直主张,微博微信作为传播渠道,特别是作为博主、公号运营者的吸粉手段时,必须要承担更多的义务。他们自己要主动分辨哪些是真实消息,哪些是谣言。如果明知是谣言还要传播,甚至是自己直接制造谣言,那就应该接受某种处罚。”

赵峰认为,谣言要设立分级制度,从危害性上决定如何追责。哪怕是对于“无害”谣言,也应该像扫黄一样打击它的传播,对那些推波助澜的公众号,建立“诚信熔断制度”。

“无害”谣言

会让公众丧失安全感

欣荣恒运心理咨询公司咨询师胡海波认为,此类谣言虽然不会有太直接的后果,但从长期来看,确实容易让公众更加丧失安全感。

对于谣言的积极传播者来说,如果他/她对每一条微博微信上非常规的说法都很关注,那么从心理学角度,就要怀疑他从小的成长历程中是否缺乏安全感。胡海波认为,人在恐惧的时候有合群的倾向,将消息转发出去,自己的恐惧就有可能随之减少。“另有一种可能是,传播者太希望自己能被周围的人关注,让周围人感觉‘我是有用的’,让自己不被周围人忽视。”

“这些谣言里说到的事情,发生的概率很低,但存在可能。越是发生概率低的,传递出的信息量就越大。”胡海波说,好比领导在台上讲话,说几个小时都不一定引起台下人的注意,但他一旦摔个跟头,肯定瞬间消息就传出好远,而且会被念叨很久。“正是它发生的概率低,才会引起人的广泛关注。”

从长远看,所谓的无害谣言得不到遏制,对社会情绪的影响会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发生。“谣言的传播,会让本就敏感的人群变得更敏感,这其实不利于长远的安定。”胡海波说,部分谣言还非常容易被利用,如果有人在二次传播时增加“为什么中国不发布,为什么警方隐瞒消息”等说法,就有可能让受众产生不良情绪。

本报记者 安然 

责任编辑:张佳文(QN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