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城区安静下来 国家文物变我家书房

2016-02-26 08:34 北京晨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原标题:让老城区安静下来

国家文物变我家书房 打造城市静生活

  

万松老人塔下,砖读空间为市民营造了一个安静阅读的精神世界。(资料图)  

静下来,彰显的是一种生命态度。过去这半年多,家住地安门慈智胡同的栾阿姨明显感觉生活静下来了,不是因为屋里的净化器换高级的了,不是因为景山公园整治噪音了,而是因为雁翅楼“24小时书店”的开业。“我们成天泡在这里,觉得世界静下来,心也静下来了。”

先有万松老人塔成为百姓“砖读空间”,后有雁翅楼成为“不打烊”书店。今后还有大栅栏、红楼电影院、粤东会馆、法源寺、梁启超故居、杨椒山祠……这些文物都将向民众敞开大门。“2·26讲话”后,西城区在“利用文物古迹搭载公共服务上”做了积极尝试。这种尝试不仅让文物回归人民,更引领了一种生活方式——静城市,慢生活,闲心态。

■本期提要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城市历史文脉。两年来,在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方面,北京做了大量的扎实工作和有益探索。确实,历史遗产是首都的金名片,是北京人的浓乡愁,更是这座古城的未来——静静的安稳日子、暖暖的都市生活。

800年的老院子给了我,我妈都不相信

北京胡同的老祖宗是谁?是砖塔胡同。“砖塔胡同”这4个字从元、明、清、民国,到今天,都有文献可考,这在北京是唯一的孤例。因此,砖塔胡同又有“胡同之根”的美誉。但这一老名字则来自于更早的矗立在胡同中的一座青砖古塔,这座塔是元代名臣耶律楚材的老师、金元之际的高僧万松老人的葬骨塔。2014年4月,这个有着800年历史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向市民敞开大门,成了公共阅读空间,取名“砖读空间”。

西城区文委主任孙劲松告诉北京晨报记者,万松老人塔是国家级重点文物,原来被事业单位占用,要向社会开放,但不知道怎么使用。“我不太赞成腾退文物后变身一个静悄悄的博物馆,文物搁置,游客不多;政府还要为此成立一个科级事业单位,常年投入。最终文物和管文物的人都成为一种财政负担,还不能发挥文物本身的价值。想来想去,这里最适合做一个阅读的场所:不动火,不改结构,对文物的干扰最小”。

北京小伙崔勇痴迷北京文化,酷爱收藏、经营历史文献典籍,在大栅栏有间“正阳书屋”。西城区最终决定将“砖读空间”交给崔勇打理。政府只投入房屋的基本修缮,崔勇提供图书,进行日常经营。“他替我们看着文物,文物里装着他的书,书和文物吸引着人停下脚步”。

崔勇事后说,“我妈一直不信这事。说,‘能有这好事,政府拿出300多平方米的老院子,免费给你小子用?!’”孙劲松表示,只要崔勇不变,这个合作期限就是永远的。

专家点评   文物古迹不是藏品 是一种乡愁

最新的消息是,今后大栅栏、天桥地区都将建书店,有望和“台湾诚品”、“北京三联”或者“广州方所”等知名品牌合作,引导一种安静的城市生活方式。此外,今年启动腾退维修的沈家本故居、梁启超故居、杨椒山祠等等文物单位,今后都不会关门谢客,而是作为各种文化设施和场所,以公益的价格,交给民众使用。

著名文物专家王世仁在接受北京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文物古迹不仅要有效地保护,更要合理地利用。“文物古迹不是藏品,不是私产,它是全民的财产,必须向公众开放,而向公众开放的最好的方式就是作为公益文化设施使用。”王世仁表示,文物古迹里不仅有历史,有故事,更有北京的规矩、韵味、气派和精神,因此它是一种乡愁。只有保护好北京的文化和文物,引导人们利用和使用这些文化设施,人心才会静下来,城市才是宜居和谐的。

坐在砖塔胡同里看《离婚》里的砖塔胡同

西四大街上热闹非凡,拐进砖塔胡同却安静踏实。

走进山门,万松老人塔整体毕现,气势不凡。小院350平方米,五个房间被区分为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京味书房几个区域。图书馆里有10个大书架,挤满了鲁迅、张恨水、老舍、汪曾祺、王朔等作家的书……这可不是瞎摆的,有说法——“北京人写的、写北京人的、在北京写的”书都在这里。档案馆介绍了万松老人塔的前世今生,博物馆则展示着金石拓片、旧单据、老照片、文房四宝。

书免费看,有茶水喝,在这里翻开老舍的名著《离婚》,你准吓一跳——《离婚》里,张大哥为同事老李找到一处住房:“房子是在砖塔胡同,离电车站近,离市场近,而胡同里又比兵马司和丰盛胡同清静一些,比大院胡同整齐一些,最宜于住家”。

1922年,老舍每天穿过这条胡同去上班,10年后他身在济南,却以西单、西四为地理背景写了《离婚》。1923年,鲁迅的家就在砖塔胡同。书架子上的《祝福》、《在酒楼上》、《中国小说史略》都是当年他在砖塔胡同写的。1967年,作家张恨水病逝在砖塔胡同的家中,而他的小说《啼笑因缘》就摆在这一排大书架上……

2014年4月砖读空间开放,引发了更大的连锁反应:做出版、阅读推广的来了,各种展览、讲座来了,很多百姓也把压箱底的老书捐了出来。随后,就有了第二个砖读空间,位于金中都公园内的“第二书房”。

紫禁城“保卫处”成了我家书房

活起来的文物古迹,雁翅楼书店又是一例。

慈智胡同的栾阿姨经常泡在雁翅楼的书店里看书,“我90岁的老父亲当年是见过雁翅楼的!听说复建后的雁翅楼成了不关门的书店,就跟我说了一句话:怎么紫禁城的‘保卫处’就成了咱们家的书房了?!”

地安门雁翅楼原来就是紫禁城的“保卫处”,2014年复建竣工,2015年7月成为书店,24小时经营——这是西城区首家24小时书店,也是“中国书店”旗下首个不打烊书店。

雁翅楼交给中国书店使用,并不收取房租,而且还会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给予补贴。孙劲松解释说,“就想给市民提供一个亲近书籍的机会——只要愿意读书,您什么时候来都欢迎,都有地方停留。”他表示,雁翅楼北临什刹海、钟鼓楼、南锣鼓巷,南靠景山游览区,整个区域繁华、喧嚣,“非常需要有这么一处地方让人心安静下来,需要有这么一处寄托精神的场所。政府将其作为免费的公共阅读空间,既可以传播文化,也是活化文物的一种尝试,更是一种引导,引导城市安静下来”。

责任编辑:张驰(QN0009)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