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80后"支援贵阳建设获赞

2016-03-01 14:49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北京来的年轻人 都是好样的

远在两千多公里外的贵阳,有一群从北京去的建设者,他们是北京市政路桥管理养护集团有限公司九工程处的员工。从2014年起,他们便远赴他乡,支援当地建设。来井孝、刘念是他们当中的优秀代表。

贵阳市一环与二环之间,俗称“1.5环”的黔春大道工程正在紧张施工。技术项目总工程师来井孝、办公室主任刘念都是北京的80后,他们当年主动报名到贵阳参加工程建设。对这些来自北京的年轻人,当地的项目经理姜小明评价说,他们好可以(好样的),为了工程牺牲了太多,亏欠家人太多。

很多挑战都是第一次遇到

2014年5月,来井孝主动报名到贵阳参加工程建设,4个月后,他便如愿以偿。如今,他是黔春大道工程的总工程师。在远离家乡的贵阳,隧道、高架桥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内容。

来井孝家在密云,是个80后,2009年进入养护集团后,在北京也参加过不少大工程,无论是路还是桥,他都不陌生。来到贵阳以后,来井孝坦言:“有很多挑战都是第一次遇到。”

如平常一样,天刚大亮,来井孝便来到了隧道施工现场,半圆形的隧道口,看上去比全国各地常见的要大很多。“咱们常见的隧道最多是3车道,现在修的隧道是4车道的,这样的规模,在亚洲都是名列前茅的,我也是第一次参加这么大的工程。”来井孝对记者说。

隧道深处,机械的轰鸣声传了出来,可以看见一抹暖黄的光。记者跟着来井孝,顺着隧道前行300余米,便走到了隧道尽头。前方是厚厚的岩层,工人们正在忙着搭架子固定岩体。

来井孝抚摸着岩层的表面,仔细观察着上面的纹路。“这种喀斯特地貌也是我第一次碰到,围岩的材质很不均匀,变化很快,隧道每推进一点,都要特别小心。”

隧道的推进方式为爆破,这种重复性的工序看似简单,实际上每一次爆破,来井孝都必须深思熟虑,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岩石?推进多少距离?用多少药?每个数据都马虎不得,反复推敲中,来井孝度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

“一般情况,1天只能推进几十厘米。极端的情况,1天都止步不前。因为,我必须把工程的安全放在第一位。”来井孝说。从2014年9月到现在,这条总长600米的隧道,已经挖了一半。

爬68米高的桥墩胆战心惊

走在贵阳市区内,一环路与二环路之间,就能看到养护集团有限公司九工程处所负责的标段,工程干到现在,一个个桥墩已经矗立在两条环路之间,最高的桥墩高达68米。即使在北京,都很难看到这么高的桥墩。“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在贵阳建桥,必须跟最高的地势去找齐。”来井孝说。

作为技术项目总工程师,看到桥墩一个个拔地而起,来井孝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自豪感。他每天要到桥墩顶端检查施工状况,陪同验收方确认施工进度。由于桥墩在施工过程中没办法安装电梯,来井孝每天都要爬“之”字形的铁梯,踩在梯子上,有一种忽忽悠悠的感觉。来井孝说,他在北京建桥时,爬20米高的桥墩毫不含糊,但68米实在太高了,从这个高度往下看,谁也不敢说自己没有恐高症。

“我告诉自己抬腿,可腿却不动。”刚开始爬桥墩时,来井孝压力挺大,爬到40米的高度时,速度越来越慢。镂空的铁梯遮挡不了视线,地面上的人已经小到了豆子那么大。因为紧张体力消耗更快,到桥顶花了20多分钟时间,人已经气喘吁吁了。爬铁梯的工作,每天要重复两三次,好不容易,来井孝咬牙坚持了下来,现在已经习惯了。

“必须得习惯,我不能给北京爷们儿丢脸啊。”来井孝对68米的高度有些忌惮,但来验收的都是当地人,习惯山地的贵阳人可不怕高,来井孝在他们面前,不好意思显示出害怕的样子,上桥的时候来井孝走在前面引路,下来的时候他走在后面保护,把一丝恐惧藏在了北京爷们儿的面子后面。

过年不回家感觉亏欠家人

“大年初一不停工,我必须在现场,不然心里不踏实。”今年春节期间,是工程进度比较关键的时候,作为这项工程的负责人,来井孝毅然选择留在贵阳过年。这对来井孝来说,又多了一份对家人的亏欠。

来井孝刚开始还很发愁,不知道该怎么告诉家人他过年不回家这事。原本组织好的语言,在拿起电话的一瞬间,又觉得很牵强。放下电话想想该先说什么,再拿起电话,又放下了,反反复复好几次,最终也绕不过“我不回家了”这句话。好在最终,家人同意了他的决定。

采访中记者获悉,来井孝2013年就结婚了,新婚不到1年,他就到贵阳忙工程了。“干工程的人都是这样,生怕这辈子错过了本该参与的大工程!”来井孝当时主动报名要求来贵阳,无论是父母还是妻子,都不理解他当时的想法。

“刚开始也是三天一小吵,如今更多的就是理解,感谢我的家人,亏欠他们的,等工程结束了再补吧。”来井孝说。

工地上的女汉子

刘念,80后女孩,比来井孝小一岁,家在石景山。在这项工程中,她的职务是办公室主任,听上去是个小领导,实际上办公室只有她一个人,做报表、做工资、劳务管理甚至司机、后勤工作都由她一个人扛了起来。这次来贵阳,她也是主动报的名,作为“前线”凤毛麟角的“女兵”,她很清楚,她面临的困难可比小伙子多。

堆成山的报表、一部小相机、一个大菜篮子,都是刘念每天都要接触的工具,对于工作的繁琐,刘念倒是很乐观,“以前在北京做办公室工作时,我只会一项技能,现在什么都会了,这是一种锻炼。”

即使在冬天,刘念仍要端着相机站在工地上,拍摄工人们工作的场景。工地上每天发生的点点滴滴,刘念都很细心地用相机记录下来。登高爬梯、直面严寒酷暑,在工地上一忙起来,她就跟小伙子没啥区别。

除了行业内有女性不能进隧道的规矩外,她的足迹跟其他工人是一样的,就连来井孝都害怕的大桥墩,刘念也壮着胆子爬了三分之一,最后怕了的倒是同事们,怕她出危险,硬给拽了下来。

“我也是建设队伍中的一员,特别自豪,我们的桥我怎么也要上去拍几张才行!”刘念说。

“我就是个女汉子。”刘念毫不避讳。在人员比较紧张的时候,就连后勤工作也落到了她头上。每天下午,刘念要去买菜,二三十斤的菜,一个人扛回来。

出门在外,除了工作上的压力,生活上的诸多困难也是必须面对的。贵阳没有暖气,冬天室内很冷,晚上小伙子们可以挤在一间屋里说说笑笑,人多了也就暖和了,可刘念只能独自躲在房间里,一刻离不开电热毯。身边没有同龄的女孩子,压力大想找个人倾述一下都不可能。“我不会打电话跟父母诉苦的,我怕他们担心,怕他们以为我要打退堂鼓。”

责任编辑:包萌(QN0017)  作者:景一鸣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