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策划:王琼
近一段时间,本栏目集中报道了私装地锁的问题,引起了全国政协委员、北京朝阳糖尿病医院院长王执礼的注意。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受到北京晚报报道启发,他向两会提交了提案,建议北京市明确地锁设置、拆除程序;规范老旧小区停车管理;并增加停车供给。
针对王执礼委员的三点建议,本报记者走访了平房和老旧小区众多的朝阳门街道,以该街道为样本,看看针对地锁问题,基层管理者做出了哪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又有什么困惑。
建议一
明确拆除程序
做法:
每周都统计 每半月强拆
王执礼委员建议,针对地锁问题,政府应明确地锁设置、拆除的程序,否则别说对私装地锁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就连拆除都不理直气壮。
邓彬是东城区朝阳门街道的副主任,分管城管和城建工作已经4年了。在他看来,破解私装地锁问题,关键在于制度保障。2014年1月1日,北京实施《北京市机动车停车管理办法》,其中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私设地桩、地锁,将被处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若当事人不在场或拒不拆除,将进行强制代拆,正是这个法规让街道联合执法、强拆地锁时,有法可依。
胡同和老旧小区最容易地锁泛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人管理。为此,2014年12月1日,朝阳门街道引进了平房区物业管理,将地锁问题和整个停车秩序的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了位于史家胡同附近的物业管理办公室,沿途正好碰到在胡同里巡视的物业经理许小舟。许小舟说,他们刚接手管理这条胡同时,六七百米长的路边私装了十多个地锁,如今地锁难觅踪影,主要得益于“随报随拆”的制度。
原来,物业在胡同口设置了保安岗和电子探头,并安排保安在胡同里巡逻,一旦发现地锁,立刻在地锁上张贴告知书,要求安装者三日内自行拆除,否则将依法进行强拆。与此同时,物业将地锁情况,上报给街道的综合执法组。所谓的街道综合执法组是由交管、公安和城管部门组成的。
据介绍,每周街道都会统计物业公司上报的地锁情况,每半个月都会联合执法强拆地锁。“避免地锁反弹,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有了就拆,形成高压态势。”邓彬说,针对物业随时上报的地锁问题,处理起来效率更高,目前该街道已经形成了长效的高压机制。
金万富是物业的安保主管,一年多来,负责在周边胡同里巡视。他告诉记者,地锁被强拆后,反弹很正常,因此不能光靠拆,更得做好宣传工作。50多岁的金万富是老北京人,打小在胡同里长大,因此做起居民工作,很有一套。他告诉记者,他一般会先从私装地锁者的家人入手,做思想工作。时间久了,彼此熟了,自然好沟通,他会逐渐说服居民自行拆除私装的地锁,“只有自己亲手拆的,才不会拆了再装”。
建议二
规范停车管理
做法:
成立自管会 谢绝外来车
王执礼委员建议,针对地锁问题,政府应出台相关标准流程,成立群众自管会,推动停车管理,才能更好地解决老旧小区停车难题。
昨天,记者在史家胡同发现,胡同里的车停得井然有序,一个地锁都没有,每隔二十米,还悬挂着一个“非本胡同禁止停车”的牌子,一旦有不能提供车证的外来车辆停放在胡同里,戴红袖章的热心阿姨和保安都会上前劝阻。这些蓝牌子都是胡同居民自管会悬挂的。
据了解,朝阳门街道每条胡同都会有这样的“自管会”,一般有十位热心居民代表组成,定期和社区居委会、街道办事处和物业一起开会,议定包括停车管理在内的各种问题。
史家胡同自管会的张阿姨说,目前史家胡同居民共领了180多个车证,实际上胡同里只有63个车位,每天实行的是“先到先得”的原则,外来走亲访友的车辆只能临时停放,不能长期占用胡同里有限的停车位,这是居民们自发规定的,并进行自治管理,目的是让胡同里有限的停车位最大限度地被居民所用,不被侵占。
记者看到,史家胡同的墙壁上还悬挂着“史家居民公约”,其中第15条规定,“车辆的停车规范有序,互谅互让”。
建议三
增加停车供给
做法:
开放人防层 业主优惠停
王执礼委员建议,利用非首都功能疏解、城市边角地改造等地块在建成区见缝插针建设绿化、公共服务和停车楼结合的建筑,增加停车位供给。
东城区朝阳门内危改小区是一个典型的老旧小区,车位很紧张。2014年,这个小区还地锁泛滥,如今地锁都不见了,车辆也停放有序。每一辆车上都会有一个“车证”,而进出小区入口还立着指示牌,上面写着“主动示证,方便出入,无证车辆,谢绝入内”。
由于车位先天不足,不少居民不得不将车停放在小区周边的南竹杆胡同里。保安告诉记者,之前这条路上停车很混乱,最多时马路中间停了三四排车,于是街道在马路中间设置了硬质隔离,消除了违法停车的空间。
“可是不让乱停车,让居民的车停哪儿去呢?”保安说,为此朝阳门街道和东城区有关部门协商,最终联系开放了朝阳门SOHO地下四层的人防层,空出了220个车位,供该小区居民全天以优惠的价格停放,每一辆居民的车都会经过物业核实后发放车证。目前,这里已经停了150辆车。
据邓彬介绍,下一步,街道还将继续和周边楼宇等单位协商,不断地增加停车供给,这样才能破解包括地锁之困在内的停车难题。
基层管理者的困惑:
到底谁来执法,
具体怎么处罚?
《北京市机动车停车管理办法》施行至今,到底有没有私装地锁者被罚款呢?市交管部门工作人员答复,他们只负责处理路面上私装的地锁,而地锁大多私装在小区里,归住建委管理。此外,按照机动车停车管理办法,由区县政府负责本辖区的停车管理,包括地锁问题。
作为一名基层停车管理者,邓彬坦言,虽然朝阳门街道综合执法组依法强拆了很多地锁,但是并没有就此处罚过一名违法私装地锁者。原因很简单——该停车管理办法中并没有明确到底谁来处罚,具体又该依据什么标准来处罚。
邓彬认为,目前私装地锁之所以出现在胡同和老旧小区里,因为这些地段很容易出现“三个缺失”。一是公共意识的缺失,胡同居民约定俗成地认为家门口的地盘就是自己的停车位,这才私装地锁,并没有意识到公共路权问题;二是执法的缺失,目前来说,《北京市机动车停车管理办法》中对于执法权的界定很模糊,一般来说,交管部门并不会进胡同执法,可是胡同也属于公共道路。此外,胡同和小区道路到底由谁管,谁来执法,怎么执法,后果如何,这在管理办法中都没有明确;三是公共车位的缺失,说到底私装地锁还是因为供需矛盾,车位确实紧张。为此,街道会继续想办法,进一步探索,同时也呼吁有关部门尽快细化具体实操细则。
相关新闻
地锁之困仍然存在
目前,12345几乎每天仍会接到居民电话,举报私装地锁问题。家住西城红居斜街4号院的张先生反映,最近小区里安装了很多地锁,而且越装越多,与此同时,张女士也反映,附近路段私装地锁泛滥,停车混乱。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红居斜街4号院看到,这里是老旧小区,并没有大门,很多车辆都会开进来倒车。记者发现,整个小区面积不大,小区里并没有规划停车位,相反遍地都是地锁。
张先生说,以前在小区里停车都是先到先得,车位还属于公共的,现在车位却成了个人的了。私装地锁者不停车,也会把地锁锁起来,不让别人停车。很多时候,小区里即使有车位,也都被地锁占上了,每次回来看着这些“空”车位,心里就一肚子火。
记者发现,不仅是红居斜街4号院,紧邻的几个小区,地锁问题同样严重,很多地锁就直接装在小区的主路上,造成道路越来越窄。不少居民担心,万一着火,消防车都进不来。
红居南街社区服务站一名工作人员称,私装地锁的问题,应该先找小区物业,由物业负责管理。但是,居民们告诉记者,这些小区根本就没有物业。 王琼 张林 文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