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平台兴起教学新模式 你的经验值多少钱?

2016-03-17 15:21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你的经验 值多少钱?

插图:宋溪

“商业模式到底是什么鬼”、“30秒玩转魔方”、“快速挑选好喝又不贵的红酒”……近来,互联网平台兴起一种教学新模式。各个领域的“达人”根据自身专长开设五花八门的课程,将经验与时间“明码标价”。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主题,付出数百元,你就能获得某位“达人”一对一地深入指导。这些“有偿分享经验”的课程是如何进行的,“师生”双方在教学中会碰撞出怎样的故事?

能有人花钱来找我聊天吗?

黄圣明至今仍对三个多月前下单约见他的首位客户印象深刻——平头、90后。见面就作了个揖,口称“黄师傅好”,表示自己信奉道教,讲求“道法自然”。

突如其来的武侠范儿把黄圣明吓了一跳,“以为他砸场子呢”。而教起动作,对方显露出互联网“码农”的严谨本性。一边学一边想一边点着头评价,“对,是这么回事儿”、“哦,这个很科学,力量一下子发出来了”……一个多小时的课程结束,“码农”开心地写下评论“学会了左右直拳和躲闪,黄老师从运动生物力学的角度教拳击,绝对的大神级别。”

他们通过一个叫做“在行”的网站相识,这一平台上,各个领域的“行家”自拟课程并确定收费标准,学员选择感兴趣的话题付费,双方约好后即可见面。与之类似的还有“万点声”有偿问答网站,人们通过悬赏邀请专家回答问题,有网络、电话、面谈三种模式可选。只有答案被采纳后,解答者方可得到奖励。

黄圣明开设的“拳击防身与暴力无关”标价500元一次。这位北京体育大学重竞技方向拳击专项的研二学生,因为常在知乎上回答拳击相关问题,去年11月被朋友推荐,交了材料后很快通过审核成为“行家”,目前已被8人约见。

高静怡受邀入驻的时间还要更早些,去年3月她便以“姜饼人”的名字成为了“行家”。

本科毕业后,高静怡去英国留学两年并工作一年。从徒步苏格兰到游历南安普敦,她把英国狠狠玩了一遍,紧接着横扫大部分欧洲国家。2014年高静怡回国,进入一家高端旅行社,成为一名私人旅行设计师和旅行体验师。

高静怡开设了“助你成为优秀全职/兼职旅行定制师”课程,199元一次。起初还在怀疑“能有人花钱来找我聊天吗”,而人们对“旅行定制”的好奇大大超出她的预料,一年内已有77人约见过她,目前还有约20人处于排队状态中。

时刻观察学员神情

课后细细反省

“提前一周给我表格预采数据了解情况,准备了PPT介绍基础知识,并根据我母亲的情况提前做好各种推算和饮食建议……”在仝卿的课程页面评论中,不少学员对其课前丰富细致的准备给予肯定。

2014年获得肿瘤学博士学位后,仝卿成为北京一家三甲医院的医生。也是在朋友的推荐下,去年7月她入驻“在行”,开设了超市营养学讲座、肿瘤相关知识科普、让糖尿病人吃得更健康等三门课程,目前已接受了27人的约见。

每应约一名学员,仝卿事先通常会就所聊话题通过邮件、微信等方式发给对方一些问题,进行相关资料的采集。“比如糖尿病空腹和餐后两小时的血糖,肿瘤病人的既往病史等等。”再有针对性地挑选讲授内容、制作PPT,每次课前她大约要花上三个小时进行准备。

因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权威”或者“专业机构”,也没有可参照的行业标准,收费聊天这种新形式让“行家”们在探索中更保持着一种“战战兢兢”的状态。“会很在意对方的评价,期待能让对方觉得物有所值。”旅行体验师高静怡坦言,交流过程中她需要时刻观察学员的神情,以此判断对方有没有明白自己的讲解,说到哪些内容时对方看起来比较受用。每次讲完课,高静怡会细细反省,将这些“点”总结到一起。有时她甚至会去面试其他旅行社,以了解一些内部信息。

学员里来了个“药贩子”

在“行家”眼中,学员以年轻白领居多,充满求知欲和好奇心。目前约见黄圣明的几乎都是来自IT、金融行业的男生,希望达到锻炼防身的目的。

仝卿的学员则更加广泛,从年轻小伙到主妇妈妈,还有70多岁的老人家。报名营养讲座的,会约见在超市里,边逛边教给学员如何看食品的营养成分表,自己判断食物是否健康。且随时回答学员“什么样的豆腐更补钙”、“小孩吃豆制品会不会性早熟”等各种问题。

在“让糖尿病人吃得更健康”话题下,一位老爷子令仝卿印象尤为深刻。报名时,老爷子的女儿给仝卿做了“预警”,说老爸个性倔强,以前为了降糖给他买了个榨汁机,送到门口又逼着退货。

见了面,仝卿发现对方果然很倔。也许是看她年轻,缺乏信任,前15分钟一直斜着身子做漫不经心状。仝卿明白,糖尿病人不喜欢听太多理论,尤其用禁止的语气说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她表示东西都可以吃,只是要掌握食物对升高血糖的能力。“大爷特别爱吃榛子,我就告诉他五六个榛子升高血糖的能力相当于小半碗饭,让他自己判断划算不划算。”随着仝卿深入浅出地写写画画,“倔老头”终于慢慢凑了过来。课后女儿在评论中充满感激地表示,“老爸非常高兴,还让我给他买榨汁机呢!”

交流的过程也并不总是愉快的,怀着出人意料目的的学员,曾令仝卿如坐针毡。一位小伙子在肿瘤科普话题下提出约见,称自己的母亲得过肿瘤,他现在运营着一个2000多人的QQ大群,成员都是肿瘤病人家属。“开始我挺感动的,他母亲已经去世了,他还坚持为家属提供一个交流的空间。”

见了面,小伙子掏出一张A4纸,细密罗列了20多个问题,每个都宏大到差不多能专门写篇论文。挨个回答下来,仝卿说得口干舌燥,时间远超预定的一个半小时。分别时小伙子表示还有不少问题,想再约她一次,仝卿欣然同意,并加了他的QQ。

然而,回去后仝卿“手贱”点开对方的QQ空间,发现里面全是某中草药的图片、简介,还有与家属交流、谈价的对话,一看就是在卖药。“我去质问他,他说是以前给妈妈看病过程中求来的,反正一听就很不靠谱。”

仝卿告诉对方,药物必须经过临床实验,他的行为不合适,以后不再同意约见。“可能是有病人家属问,他不能不了解,自己看书又看不懂,就花点钱找靠谱的渠道让别人给他解答。”利用新式手段学习的“药贩子”令仝卿颇为感慨,此后对待学员的约见,她也更加谨慎地细细询问对方职业和约见目的。

“行家”也会变身学员

专听创业失败的细节

做“行家”的一年中,因为需要不断激励自己去学习,令高静怡最有收获的反倒是自身能力的增长。此外,她惊讶于能够如此有效率地结识来自各行各业的精英,拓展人脉的同时也交到了不少朋友。“我们有几个小伙伴一起在创业,跟一个香港麦肯锡的学员沟通时提了一下,她说我给你梳理梳理脉络吧。过了段时间她从整个未来的拓展、规划,给了一套麦肯锡级别的方案,价值不菲。”

如今,高静怡的学员中已有几位进入了旅游行业。“他们面试前都会问我,感觉我们不光是在课上那一个小时彼此分享,以后还会沟通陪伴。”

而仝卿的几门课程,也改变了不少学员心中“医生不苟言笑”的印象。这位声音甜美的长发姑娘表示,自己平时在医院确实跟家属和病人交流得比较少,“时间和精力都不允许。”工作之余,她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消弭医患之间的误解和矛盾。“有时跟学员聊完他们会抱怨,去医院医生就不给讲这么多。我就会为同行尽力解释一下,医生并不是冷冰冰不通情理的。”

对黄圣明而言,他一方面希望传播和普及拳击运动,另一方面也是为将来的创业进行“试水”。身为屈指可数的拳击硕士在校生,黄圣明觉得自己“有责任”让大家从更加正面的视角去看待这项运动。“可能一说到拳击,大家就想到‘咬耳朵’,或者‘打了一脸血’。其实拳击很绅士,不用脚,只用两个拳头对抗,作为健身方式也是很有效率的。”

不仅是“行家”,萌生创业念头的黄圣明也当过学员,约见过几次搏击类项目创业者。比起指导规划,他更专注于听取对方以往创业失败的过程和细节。

责任编辑:刘沁娟(QN0023)  作者:魏婧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