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造前已十分破败

改造后“焕发活力”
住进青砖灰瓦、敞亮雅致的四合院是很多北京人的梦想。如果院子里再有棵老树,有几口鱼缸,有鸟叫声,那就更完美了。
不过北京城寸土寸金,四合院容积率低,住人少,拿它来当养老院就显得很不“经济”了。记者几经探访发现,京城还真有几家建在四合院里的养老院。入住这样的养老院,是怎样的一种体验呢?
地点一:
什刹海畔宁心园老年公寓
老人能在四合院看鱼赏花
宁心园老年公寓位于什刹海畔的新开胡同21号。一推开朱红色的院门,就看到一面影壁墙,上面写着大大的“福”字。
和蔼的高慧钧院长迎了出来。他说宁心园是个两进的院子,面积约1000平方米,共有54张床位。“我们这个养老院,已经全住满了。”高慧钧说,四合院式的养老非常受欢迎。
高院长还透露,这个四合院是他从西城区教委那租来的,2011年正式营业。“在此之前,我的父亲患上了阿兹海默症,我到处想给他找养老院,却没人接收。最终我自己决定办一个养老院。”高慧钧还说,宁心园老年公寓入住的以高龄、不能自理的老人为主。不能自理的老人收费是每月5000元。
记者在现场探访发现,宁心园养老公寓的房间和卫生间都不算大,每个房间住两位老人。但整个院落收拾得很利落,大门口的鸟笼里养着两只鹦鹉,过道角落里摆放着鲜艳的盆花,院子中央还有几口大鱼缸,红色的锦鲤正游来游去。有的老人坐在鱼缸边,盯着鱼,能一直看好几个小时。
一位86岁的老太太告诉记者,自己原本住在和平里的楼房里,年轻时专门选在5楼住,觉得视野好,到老了才发现爬不了楼了。“来到宁心园老年公寓,我一看是四合院,一下子就相中这里的环境了。”老太太说,她挺喜欢这里热闹的氛围,很有老北京的味道。
如今,高慧钧所在的机构又承接了3家公办民营的养老院,也都在西城区,不过都是建在楼房里,能在四合院里的毕竟是少数。
地点二:
石景山远洋山水小区
明代古寺“变身”养老照料中心
远洋山水是石景山区一个现代化高层小区。在这样一个高楼林立的小区里,竟隐藏着一座明代寺庙“崇兴庵”,原本破败不堪,杂草丛生,房屋都坍塌了。如今这里已修葺一新,变身为一家养老照料中心。
昨天下午,记者一踏进这个古朴而安静的两进院子,就看到一棵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树。两位老人正在院子里高兴地打着乒乓球。古庙的偏殿内放着可供老人休息的床铺,一抬头可看到很粗的房梁,有一种厚重感。古庙的正殿里面放置了视听设备,原来这里是影音室。
这家养老照料中心的负责人刘文刚还不满30岁。这个小伙子告诉记者,这座古庙是石景山区的区级文,他们投入了500万进行修理,原四合院建筑在改造过程中尽可能多地进行了原状保留与原貌修复,房屋的主体结构未做任何改变,房屋上的各种彩绘也都细心保护。石景山文物部门同意将古庙交给他们使用,限定为养老用途。
“古庙第二进院落有一些变化,我们在整个院落上面加了一个钢构玻璃顶子,作为餐厅使用。老人到我们这吃一顿午餐30元,吃一顿晚餐20元。”刘文刚说。
记者了解到,该中心采用会员制,主要提供的服务包括日间照料、康复护理、书画茶艺、文娱活动、老年餐桌等。从2015年至今,这家照料中心已有100多名会员。一般储值500元可成为会员,老人可到养老照料中心吃饭、助浴,其余文娱活动一般都是免费的。这里的老年大学经常会有活动,会通过微信在会员群中发布。“外面挺吵闹的,一进这个养老院就觉得特安静,可以和老伙伴们在这聊聊天。”一位老人说。
刘文刚还透露,光靠养老照料中心目前的服务,要想挣回500万元的投入很困难。“这里主要是我们的一家体验场所。将来更多老人认同我们,我们会提供更多种类的上门服务。”
在这个喧嚣、高楼林立,到处都是钢筋水泥的现代化大都市里,这样的院子显得非常“接地气”。四合院这种建筑形式成为这家养老机构最大的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