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33家经营性公墓未来5年都将建设一处“景观骨灰撒散区”,撒散区为园林景观式样,逝者骨灰自然降解,最终与大地融为一体。市民政局昨天消息,北京市将推出多种生态安葬方式,通过政策,鼓励逝者“既入土为安,又不占用土地”。
尽量避开祭扫高峰日
今年,全市祭扫公墓由去年的184处增至213处,共安置骨灰82万余份,比去年增加3.7万余份。八宝山地区达11.4万余份,昌平区有17万余份。清明节期间,预计全市祭扫人数达到370万人次,其中3月26日、27日、4月2日、3日、4日为祭扫高峰日。
高峰日期间,预计八宝山地区祭扫人数将超过35万人次,昌平区祭扫人数将超过80万人次,顺义区、平谷区农村公益性公墓点多面广,也会迎来祭扫人群。因此,建议市民错峰祭扫,尽量避开高峰日。
33处墓地将试点撒散
目前,本市正在太子峪陵园、温泉公墓、福田公墓开展“景观骨灰撒散”试点,骨灰撒散区内有园林,有雕塑,三季有花,四季常绿,自然景观优美,艺术气息浓重。逝者骨灰深撒于土地,自动降解,即适应民众“入土为安”传统殡葬习俗,又实现骨灰安葬不占用土地的生态理念。骨灰撒散价格较低,每位逝者的安置费大约在千元以下,甚至免费。北京市民政局表示,试点工作将在全市33处经营性墓地推广,未来5年,各墓地均建设景观撒散区,占地面积不小于一亩。
生态安葬加大补贴
此外,本市加大骨灰“海撒”的补贴力度,免费参加海撒仪式的逝者亲属由2名增加到6名。今年骨灰海撒的份数突破2000份,占遗体火化量的2.2%,而2009年还只有300多份。过去20年内,已有1.37万余份骨灰魂归大海。
目前,北京市正在常青园、思亲园、长安园、景仰园、九公山长城纪念林等5处墓园建立“骨灰林”,按照“以树代墓”的理念,以树葬方式安葬骨灰。收费标准在2000元至3000元左右。
北京晨报记者了解到,2015年,全市公墓骨灰树葬、花葬、草坪葬、立体葬、深埋等节地生态安葬占年安葬量的近46%。北京市民政局表示,到2020年,力争骨灰安葬生态化比例达到年安葬量的50%,骨灰撒海数量达到年火化量的4%以上,骨灰景观撒散数量达到年火化量的2%以上。
从2009年开始,北京市实施“无单位报销丧葬费的市民可享受政府丧葬补贴5000元”的政策。目前全市已为近16万逝者的亲属发放丧葬费。平均每年补贴2.4万人,占年火化量的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不少逝者家属均表示“5000元有结余”。
马上就访
传统墓穴改造不搞一刀切
针对日前媒体报道说,今后“对于租用合同到期的传统墓穴,应以适当方式进行节地生态化改造,原则上不再以传统墓穴的形式续租”一事,市民政局昨天回应说,墓穴改造不会搞一刀切,而是坚持“多样化、可选择、有鼓励”原则,积极引导市民选择节地安葬方式。但是,今后本市确实不会再建“排排墓”、“椅子墓”式的大墓。墓地的占地面积不会超过0.5平方米,墓碑的高度也不会超过0.5米,而且先建公园,后建墓地,实现“建墓不见墓”。此外,各区县应对选择节地生态安葬的逝者亲属给予必要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