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歼10战机之父宋文骢 老同事追忆宋老一生

2016-03-26 14:31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告别仪式结束后,宋老的女儿手捧父亲遗像走出灵堂

歼10战机试飞员张景亭赶来跟宋老告别 摄/记者 黑克

千龙-法晚联合报道(记者张颖川实习记者李东)今天上午10时,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首席专家、“歼10战斗机之父”宋文骢的追悼会,在八宝山殡仪馆举行。宋老的生前好友、亲属、中航工业系统的员工代表、社会各界群众和航空爱好者前往八宝山送别。

记者了解到,宋老曾先后出任歼7C和歼10战斗机的总设计师,是我国飞机战术和气动布局专业的创建人之一。为我国航空工业发展、国防武器装备建设及国家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2016年3月22日下午1时10分,宋老在北京301医院不幸去世,享年86岁。宋老辞世时,距离歼10首飞18周年纪念日仅差一天。

现场老同事、航空爱好者来送最后一程

今天上午,宋老的生前好友、亲属、中航工业系统员工代表、社会各界群众和航空爱好者来到八宝山殡仪馆,送这位“歼10战斗机之父”最后一程。

告别大厅里,摆满同事们送的花圈,来送别宋老的人依次排着队鞠躬走出大厅。

“春节时,我还给他发过短信拜年。”宋老的同事肖华军表情凝重地说,他边说边掏出手机。春节时他给宋老送过去短信后,很快就收到了宋老的回复,当时感觉他可能是正在看工作消息。

肖华军回忆说,工作时有稍大的实验项目要进行,宋老总是要亲自盯着,现场也会给予指导,“他是特别认真的一个人”。宋老住院后,肖华军和同事聚会时还给宋老打过电话问候。宋老回复说:“你们在一起好,我现在出不去呀。”肖华军说,当时宋老语速不快,听着感觉身体状态还可以,“没想到这么突然地走了”。

宋老另一位同事鲜明说,来到现场的还有不少是研究所的普通职工。大家都认识宋老,他平时向大家打招呼充满活力。鲜明说,最后一次看到宋老是在去年秋天的一个工作会上。“当时他来开会,跟同事们打招呼跟往常一样。现在宋老走了,我们都来送他。”

追忆

“首飞完了送你一个礼物”

上午,歼10项目原行政总指挥刘高倬对法晚记者表示,听闻宋老逝世后的一个礼拜,他都沉浸在缅怀和悲痛当中。

3月20日他听说宋老病重在301住院,当时就问能不能去看一看,第二天刘高倬被告知宋老大出血,不便去看望,“大家一起祈祷他能渡过这一关”。不幸的是3月22日中午,他接到了宋老不幸去世的消息。“23号就是歼10首飞18周年的纪念日”,刘高倬提到,当年歼10成功首飞,宋老特意把自己的生日改为3月23日。

宋老去世后,中航工业系统为他举办了追思会。刘高倬说,包括宋老在内的几位老同事之前经常聚会,“但这次是缅怀和追思”。他认为“歼10之父”的称号,宋老是当之无愧的。“歼10的研制成功,并交付部队形成战斗力,标志着我国航空工业的研发生产能力已经迈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刘高倬回忆说,1997年宋老刚刚接班,当时歼10研制处于比较关键的时候。他记得在快要首飞之前,宋老每天带着一批人在现场,分析当天的实验情况并商讨明天的工作。“所里的人都要向宋老报告,当时团队有很多困惑,每天都在商讨解决办法。”

首飞的前两天,宋老悄悄地跟刘高倬说“首飞完了送你一个礼物”。他问宋老送什么?宋老跟孩子一样卖起了关子“说到时候再说”。1998年3月23日,歼10首飞成功后,宋老悄悄送给刘高倬一个小酒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玻璃做的,外面看着很大,但其实盛的酒不多。”刘高倬问宋老送这个杯子是什么意思,“他告诉我庆功的时候你拿这个杯子,你身体不好少喝点酒,别喝醉了。”刘高倬说,如今这个酒杯还摆在家里陈列室的最显眼位置。

“要做一架没有故障的飞机”

歼10首席试飞员小组组长、原试飞团团长汤连刚告诉法晚记者,1989年他有幸参加了歼10的试飞队伍。“跟宋老共事期间,他既是我们的长辈又是领导,还是专家学者。”汤连刚说,宋老在试飞小组和地勤人员心中留下很深的印象。“在生活和工作上教会了我们做事和做人。”汤连刚回忆说,宋总曾对他们说:“我就是你们的老大哥,我跟飞行员是一体。我们在工作上要精益求精,认真细致。”

作为试飞员小组组长,汤连刚被宋老要求随时反馈试飞员发现的问题。“他说要做一架没有故障的飞机,用双手把飞行员托上天。”在这之前,汤连刚和其他试飞员并不知道要试飞什么样的飞机,也不知道是要首飞。

歼10首飞成功后,汤连刚看到宋老和所有在场的老专家都掉泪了,他们激动地庆祝着。“后来宋老以总设计师的名义,邀请飞行员的家属和孩子过来一块庆祝。”汤连刚表示当时非常感动。

五家试飞员的亲属去了以后,被宋老单独接到家里。“他告诉他们五个(试飞员)赶上了好时代,国家有先进的战机,有组织上的培养,也有个人的努力。但是最应该感谢的是爱人和孩子,他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军功章都挂在自己身上,默默无闻的是爱人。”汤连刚说,宋老在他家中对五位试飞员的亲属表示了感谢。

“别以为当了官报告就不写了”

歼10系列总设计师杨伟表示,名义上是他接宋老的班,“但其实是一批人接宋老的班”。他认为,宋老无论是对航空的贡献,还是对新一代航空人来说,都是一块丰碑。“第一个是在历史上,第二个是在我们心里。”杨伟说,他参加工作第一天见了宋老,这一次宋老走他来送别。“宋老走得挺安详,我们陪着宋老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

作为宋老的接班人,杨伟说起宋老的故事可以谈三天三夜,他就想说自己接班的事情。“我和宋总差33岁,年龄差这么大的两个人交接班,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航空领域都是很少见的。”杨伟说这是历史也是机缘,没有宋老就没有他的今天。

杨伟说,宋老对年轻的一代是真心爱护。1990年的时候,杨伟已经申请出国了,也拿到了护照就差办签证。后来宋老特地找来跟杨伟说别走了,真诚地把他留了下来,“他是给了我新任务和新挑战。”他觉得这种对人才的爱护是宋老对事业的一种追求。

在团队成员眼中,宋老是和蔼可亲的,但较起真来他很认真。“能和宋老融洽相处,也是很不容易的。”杨伟透露,宋老对他本人的爱护和照顾其他年轻人有一条明显的不同,从确定要接班到现在也有18年了,“宋老从来没有当着其他人的面批评过我。”杨伟说,这是宋老对自己特别爱护,“帮助我、扶持我”。

宋老细心培养杨伟每一步的发展,他记得1998年刚把他提上来的时候,宋老跟他说的第一句话是:“你小子别以为当了官,以后报告自己不写了,念别人的发言稿。计算你不做了,文章你不看了。其实是责任更大了,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杨伟在1999年完成了歼10双座型的设计,虽然改动不大,但还是放手让他这么一个年轻的“娃娃”当总师。“当时宋老不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上,都给了我很多的帮助。”最后帮助杨伟理顺了双座机的设计逻辑思路,顺利完成工作。

“今天看到,新一代航空人的成长是靠上一代人的扶持。”杨伟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宋老那一辈人推着年轻人往前走。如今已“奔六”的杨伟说,他们也有责任推着年轻人往前走了。

人物故事

宋文骢生于1930年3月26日,汉族,云南大理人。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任空九师二十七团机械师、机械长。回国后进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学习,在校期间参加了“东风113战斗机”的研制工作并任总体组组长。

宋文骢先后在沈阳飞机制造厂、国防部六院一所(即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工作,是我国飞机战术和气动布局专业创建人之一。

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成立后,宋文骢历任副总设计师、副所长兼总设计师、首席专家等职务。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先后担任了歼7C和歼10的总设计师。

第三代战斗机——歼10的研制成功是我国航空武器装备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实现了中国航空工业的跨越式发展,对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相传宋文骢曾经拿着一个用木头连夜刻出来的飞机模型,赶到北京拿下了项目。后来那个木头模型发展为歼10,成了宋文骢一生的巅峰之作,也是保佑祖国蓝天的利剑。

歼10精神后继有人

在歼10战斗机的研制中,宋文骢的主要贡献首先是发展鸭式气动布局技术,提出歼10的总体设计方案。其次,他组织攻克关键技术,实现歼10的先进技术方案。同时,宋文骢培养造就了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在歼10研制过程中,宋文骢强调飞行员要参与设计,并根据飞行员的意见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极大地提高了人机功效。

据记者了解,他培育出以任歼10双座型和枭龙战斗机总设计师杨伟为杰出代表的一大批航空人才,包括飞机设计师、航电专家、飞控专家和机械、软件开发等优秀人才。他们现在已成长为活跃在各个领域的专家、骨干和栋梁。

因为在国防武器装备现代化发展方面做出巨大贡献,宋文骢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奖项,以及全国劳动模范、“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

文/记者张颖川实习记者李东

责任编辑:巢晶(QN0034)  作者:张颖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