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儿童遇到性侵 人多人少应对不同
“我还没到14岁 你想坐牢吗”
讲师正在告诉孩子什么是“隐私部位” “女童保护”供图
“这位同学你好,你长得真好看!接下来配合老师进行一个情景表演吧!”中嘉一边说着,一边搂过身边的女孩,在她的背上和腰间反复揉搓着,“以后多和我玩儿好不好?”女孩面露难色,从中嘉的怀中挣脱出来。
中嘉收起嬉笑的面孔,询问女孩:“刚才老师这样触碰你的身体,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女孩答:“觉得不舒服。”中嘉点点头,转向更多的听众:“刚才这种让我们觉得不舒服的身体接触,就是对我们身体的侵害,属于‘性侵害’。”
这名来自首都医科大学的女大学生,正在作为预备讲师进行“儿童防性侵教育”的第一次试讲;她的听众,是正在用打分表给她评分的“女童保护”资深讲师。
即便是专家也得先试讲考核
“首先,我们不建议讲师用‘你长得真好看’或者‘你的成绩真不错’等方式跟孩子说话,这样不妥当。我们在外貌和成绩上是一视同仁的,你可以说‘你今天看起来精神不错’。” 中嘉的试讲已经结束,“女童保护”教研部负责人权敬正在指出她的问题。
“还有,我注意到你刚才多次用‘怪叔叔’来指代侵害者,我们也建议,不要使用指向性如此明确的代称,因为侵犯儿童的不一定是叔叔,也有可能是阿姨、爷爷、哥哥等,我们不希望让孩子们误解坏人是有固定的年龄和性别的。”资深讲师丁霞补充道,“还有,受到侵害后不是不能更换衣物,而是不能清洗衣物。”
中嘉为了这次试讲准备了三天,但仍然有各种小问题出现,所幸瑕不掩瑜,她成功通过了考核,接下来她将作为助理讲师协助讲师上课,积累足够的临场经验后方可独立授课。
除了性别必须为女之外,“女童保护”对预备讲师不设任何门槛;与此相对的是严格的试讲考核机制。
“60多岁的老教师、卫计委的专家,都得先试讲再上岗,因为知识点太多、细节太多,少一个都会给孩子传达错误的信息。比如说演示什么是友好的触碰、什么是不友好的触碰,前后的对比必须明显、有夸张性,才能显出区别,不然孩子无法感受到。这不是读过教案就能做到的。”丁霞说。
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女童保护”向社会发布了《儿童防性侵小学版教案》。女童保护合作发展部负责人梁超介绍,她们会要求预备讲师自己先熟悉教案,并通过线上培训了解教案中隐含的知识点和细节,北京的预备讲师将在线下试讲,外地的预备讲师则需要自行录制试讲视频或在微信群里语音试讲,审核通过后,才能登台授课。
“现在儿童防性侵很火了,很多机构都在做,有些机构就直接拿着教案去给孩子讲课,根本没有培训和试讲的环节。”梁超认为,这是不负责任的,“一个地方,你可能就去讲一次课,如果讲得不到位,孩子误解了怎么办?”
隐私部位是一个相对概念
那么,儿童防性侵教案里,究竟隐藏着哪些绝对不能错的知识点和细节呢?
“我们身体的部位,有些总是露在外面给别人看的;有些则是隐私部位,不给人看,也不给人摸。现在哪位同学愿意上来,说一说你认为的隐私部位是哪些?”
女孩走上台,在幻灯片放出的图片中,指出了背心裤衩覆盖的部分及腰部、足部。
“隐私部位的相对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点,人们可能普遍认为胸部和阴部才是隐私部位,但其实隐私部位的定义是非常主观的。内衣遮盖的部位是绝对隐私部位,在此基础上,个人认为不可以给其他人碰的,比如腰、大腿等就是相对隐私部位。”权敬介绍道,“通过提出隐私部位的相对性,我们也要让孩子们意识到要尊重别人的意愿,你觉得不是隐私部位,对方可能认为是。这样一来,就能更好地教育孩子,既要保护自己的隐私部位,也不要去触碰他人的隐私部位、不要侵犯别人。”
讲明隐私部位的概念,接下来介绍性侵害的概念就很顺畅了:不必要却有意地触碰隐私部位,就是性侵害。
“中嘉刚才演示的是老师和学生的对话,简单的握手、拍肩就足够表示友善和亲切,用力去抚摸、揉搓孩子的肩膀、腰部等,就是不必要却有意的触碰了。我们不允许讲师真的去触碰孩子的隐私部位,但通过把揉搓肩背夸张化,也能起到说明的效果。”权敬说。
遇性侵人多人少应对不同
“我还没到14岁,你想坐牢吗?”在教案中,这句反抗用语格外引人注意。这句话背后,是检察官、律师、心理学专家等多方的精心设计。
儿童防性侵教案的授课对象是小学生,而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对不满十四周岁的儿童进行猥亵或强奸,将被从重处罚;因此,教会儿童使用这句话,能够最大限度地震慑侵害人、促使其终止犯罪。
“在人多的情况下,比如公交车上,我们会教孩子大声说出‘我不认识你,不要碰我’,对方还不停止就要喊出这句‘我还没到14岁,你想坐牢吗?’,去坚定地拒绝和阻止对方、请求别人帮助。但是人少的时候,方法就不一样了。”梁超介绍,人少时由于没有可供求助的对象,反抗可能并没有效果,甚至会激怒对方。这时孩子们要做的就是牢记“生命是第一位”,尝试用说谎的方式脱身,“比如骗他说,给我买点吃的我才陪你玩,然后趁机逃脱。如果无法逃脱,一定要努力记住对方的外貌特征、并且在犯罪现场留下发卡、鞋袜等线索。”
梁超介绍,其实还有一种更为普遍的情况,那就是遭遇熟人性侵。统计数据显示,儿童性侵案中,70%的侵害者是儿童或家庭的熟人。因此教案中也特别强调,遇到熟人意图性侵时,一定要坚决拒绝并告诉家长,绝不可因为对方是熟人就被其迷惑。
家长如何做以防二次伤害
儿童版教案最后的内容,是孩子在遭遇性侵后应怎么办:不要责怪自己,并将自己的遭遇告诉监护人,在他们的协助下报警、就医、寻求心理咨询。
然而,监护人能否承担起保护孩子的责任?“女童保护”发现,由于很多父母从不跟孩子谈性,导致孩子不敢也不懂如何向家长倾诉自己的遭遇;即使孩子敢说,部分家长也会认为孩子在说谎、觉得遭遇性侵很丢人,这无疑是对孩子的二次伤害。
2016年“两会”期间,“女童保护”向社会发布了儿童防性侵教案(家长版),其核心内容是:了解当下儿童性侵的高发率、及时发现性侵和帮孩子走出创伤。
“美国的统计是,15%的女孩在青少年时期遭遇过性侵,儿童性侵并没有家长想象得那么遥远。有的案子中,性侵发生一个多月了,家长毫无知觉,那时候所有的证据可能都已经清洗掉了,但性侵对孩子的伤害,却可能是持续一生的。”梁超曾经接触过一个11岁生日当天被老师在办公室猥亵的女孩,尽管她的母亲一直告诉她“这不是你的错”,她仍然拒绝上学、反感别人的触碰。
“这个母亲是我见过的态度最积极的了,但很多家长没有这个意识。比如说孩子以前总喜欢去隔壁玩现在不喜欢了,或者画画总是画非常强烈的颜色,你就应该警惕了。”
事实上男孩被性侵更隐蔽
“在中国,女孩的家长可能还警惕些,像我们家是男孩,以前根本没有这个概念,但事实上男孩被性侵更隐蔽。”一年前,聂立高因公事接触 “女童保护”后,他开始积极地向自己熟悉的幼儿园推荐儿童防性侵课程。
聂立高主动向儿子的幼儿园东方剑桥第二幼儿园推荐了“女童保护”,而园方恰好在规划安全教育,就将儿童防性侵教育作为一部分纳入了。“我们做幼儿园的都对安全很上心,以前有计划但没有专业的人,也一直在打听哪里有专业的,恰好二幼那边分享了这个资源。”集团的七幼的Helen老师介绍,“课程结束后,幼儿园还组织了不常来园的家长在放学时扮演陌生人角色,来测试课程的效果。
“我们提前跟家长打好招呼了,说会有这样一个演练,当时效果是很好的,去触摸孩子或者跟孩子说要带他去玩,孩子马上就开始反抗、大声喊叫,我觉得这就是课程让孩子有了警觉性。”Helen还在跟七幼所在的顶秀欣园居委会沟通,希望在整个社区进行安全教育。
梁超说,儿童性侵的重灾区是留守儿童很多的不发达地区,因此赴外地培训讲师也是“女童保护”的重要项目。目前,全国通过试讲考核的讲师超过400人、受益学生总数超过66万。“如果有一天,国家能够把这个事情接手过来,我认为‘女童保护’的历史使命就算是圆满完成了。”梁超说。
本报记者 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