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悄然改变学习方式 老师"奇葩说"里找灵感

2016-04-12 15:10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学生:讲课有趣“颜值高” 老师:“奇葩说”里找灵感

日前,一则在线辅导教师时薪过万的消息引发热议。讨论高薪的同时,在线教育也日益走入公众的视野。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的浪潮的确正悄然改变着当下的学习方式。

对于学生而言,在线教育背后往往是一笔经济和时间成本的精细账。与线下教育相比,在线授课的老师面临着不同的压力和挑战。作为一种尚处起步阶段的新兴方式,在线教育火热的同时,仍然有许多值得冷思考的地方。

调查

实惠的价格

“在线辅导一学期99元,补课机构一学期近三千”

周六中午,高三学生程橙子刚一下课就跑到老师办公室蹭网抢课,作为某在线辅导平台的资深学员,从去年十一月起,她已经先后选过秋季班、寒假班和春季班,加上眼下正抢的高考特训营,算得上“四朝元老”。“还好手快,十秒钟就五百多个人,简直了!”在她的选课列表上,除了固定的学期班课外,还有五花八门的专题课、1对1辅导,密密麻麻足有几十行,科目从重头戏数理化,到偶尔穿插的语文、英语,几乎一样不落。

临近高考的她在校课业足够繁重,但对于自己选的在线辅导课程,她向来劲头十足,“一下课就想着立即往家赶,很多课都是晚上开,听直播的话能提问,还有课堂测验可以在线做,做得好会有奖品。如果实在赶不上,倒是也能看回放,但少了跟老师互动的机会。”在她看来,线上的老师不仅课讲得有趣,而且颜值高,声音好,“即使遇到有让大家不满意的地方,也可以直接指出来,或者索性给对方中差评。”

让程橙子大呼过瘾的还有实惠的价格,“学期班课每科一学期只要99元,春季班相对贵些,也不过139元,还送真题书、课件、本子和考卷。专题课就更便宜了,每次只要1元至9元不等,有时候还会推出免费课,比过去在线下补习便宜多了。”

上初中时,程橙子曾经去老师家进行一对一辅导,“当时一百元一节课,算便宜的。”高一那年,她还在校外的补课机构上过一对三的数学补习班,“每周一次课,单这一科一学期下来就要将近三千元。”虽说没少花钱,但收效并不明显,“讲完就过去了,很容易忘记,如果落下什么,也没机会再倒回去慢慢消化。”而对于在线辅导的效果,程橙子感到很满意,“化学从三十多分提到了七十分左右,物理从四五十分提到了八十分,数学也从六七十分提到了一百分左右。”

亦学亦疑的家长

我们看到的只有教师简介,把关核实只能依赖平台了

虽说没有应试的压力,但小学三年级的小羽同样加入了在线学习的行列。两个月前,小羽妈妈在朋友圈里看到有人通过视频方式上课,顿时觉得眼前一亮,“这比去外面机构上课方便多了,不用来回跑,单是路上就能省出一小时。”

几番对比之下,小羽妈妈选中一个主打“纯外教”的英语在线学习平台,“据说都是北美的老师,发音应该比较地道,可以帮着孩子练练口语。”经过中方老师的在线测试,平台为小羽推荐了适合她所在级别的外教。“为了让孩子多些开口说话的机会,又能有个语伴儿,我们选了一对二的上课方式。”周三和周五晚上七点半,小羽都会坐在电脑前,戴上耳机跟外教和另一个小伙伴同时在线视频。

“每次课半小时左右,算下来大概七十多块钱,起码比外面机构划算些。”小羽妈妈简单算了笔账,“外面机构每周两小时的课程,打完折一次也要将近四百,况且是十几个孩子一起上课,分到每个孩子身上的时间很有限。”

不过,小羽妈妈发现,在线学习对硬件要求着实不低,原本绰绰有余的20M光纤如今显得有些吃力,“有时候断断续续的,影响孩子听课效果,看来必须得升级换代了。”每次上完课,小羽妈妈都会让女儿做眼保健操,“孩子一直对着电脑,眼睛容易发干,如果是时间太长的课程,恐怕就不适合这么在线进行了。”

过年前,苏芸也给五岁的女儿报了在线外教口语课,“一对一,每次半小时,一百二左右。”为了吸引女儿的注意力,老师在视频时总要拿些玩具,或者加些唱歌的环节。“前两节课孩子有点不太敢说,只是配合着用鼠标点击画面,做些类似于电脑小游戏的动作,后来慢慢放开点。”对于老师的质量,苏芸心里有些没底,“线下的话,通常会有相对严格的资质审核,但线上老师数量庞大,我们能看到的只有简介,至于平台是否真能做到逐一把关,这就很难说了。”

忙碌的在线教师

“每天必看脱口秀,《奇葩说》里找灵感”

去年四月,林航(化名)在朋友推荐下加盟一个处在起步阶段的在线辅导平台。个人介绍中,显示教龄7年,而这是从2008年他上大一时在培训机构兼职当老师算起。与平台上的一些在校大学生相比,他已经是这里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成员。

“现在很多人都以为在线辅导老师动辄就是时薪过万,但那毕竟是极少数,以专题课为例,往往有不确定性,哪怕同一个老师,也可能波动很大。”去年底,林航曾经有过一次“巅峰体验”,“一块钱的专题课,有四千多人选,算下来收入确实可观。”但这终究不是常态,他同样有过尴尬经历,“最少的一次只报了二十来个学生,扣除平台分成以后,等于一小时只挣了十来块,但讲之前照样要花好几个小时备课。”

相比之下,林航还是更愿意把精力放在相对稳定的学期班课上。从去年秋季算起,他带过的班已经达到三十个,如何备课成为摆在他面前的一道难关。“过去在线下机构,一个班也就十来个人,接触几次就会对学生情况比较了解。可现在一个班四百人,使用的教材版本不同,进度也不一样,水平差距太大,很难照顾到每个人的需求,只能尽量折中。”

除了琢磨题目的巧妙讲法,林航每天的必修课还包括看脱口秀节目,“如果都跟平时老师那样讲,学生肯定都听烦了,得从《今晚80后脱口秀》、《奇葩说》里面找灵感,讲课时加上各种新段子。”尽管每次课林航都要花上至少八小时准备,但上课的过程依然充满挑战,“同时在线听直播的起码有一百人,讨论区里发个不停,就跟弹幕一样,根本看不过来。”

最忙的一天,林航的课从早上八点排到晚上十一点,“去掉中间吃饭时间,一天里面戴着耳机面对电脑讲了十二小时,到后面精力真的很难跟上。”林航觉得,这种忙碌显然不是理想状态,“只有师资更充沛,学员规模也足够大,才能进一步细分班型,更好地匹配需求。”

观点

当心!别在疯狂的概念炒作中野蛮发展

《2015中国教育科技蓝皮书》显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9月,中国在线教育项目的数量已超过3000个。而《中国在线教育新趋势调查报告》指出,目前在线教育年增长率超过线下教育14倍,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正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

“在线教育平台越来越多,但不能因为需求旺盛,就降低准入门槛,放松在线教师的审核标准。”北京四中化学高级教师叶长军表示,“要想成为一名正规在校教师,不仅需要科班出身或者具备相关教育背景,入职前还必须经过一系列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授课,但在线教育平台往往存在鱼龙混杂的现象,把关不够严格。”

叶长军认为,政府和学校应当掌握在线教育的主动权,通过更多的政府投入,组织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的老师从事在线教育,“单纯依靠市场化的方式去发展,很容易造成一些没有达到标准的老师也加入在线教育行列。相反,如果真正能调动起正规在校教师资源,很可能会更受欢迎,教学质量也更有保证。”

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颇有共鸣,“对于教师在线课程资源的整合、开放,应发挥政府部门和社会公益组织的作用,着力打造公益性质的课程资源平台,这才是丰富课程资源、促进公平的合理选择。”

他同时指出,在线教育目前急需好的制度设计,“在线教育方兴未艾,要让其健康发展,必须有明确的规范,有关部门应有未雨绸缪的意识,尽早对在线教育发展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调研,不能让管理、规范一直落后于现实,结果导致在线教育在商业与公益、体制内和体制外的模糊地带,以及疯狂的概念炒作中野蛮发展,等到出了一系列严重问题之后再进行治理。”

责任编辑:包萌(QN0017)  作者:宗媛媛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